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对不同群体党员量体裁衣、分类施教,放眼全局,把目光聚焦在了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上,提升了党员教育质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地方的工作实践中,大多将重心放在了农村,对在职党员、街道党员、“两新”党员、流动党员疏于管理,使其在大抓基层的“指缝”中溜走。
基层组织是党中央政令畅通的“神经末梢”,只有所有的“神经末梢”健康,各项指令才能迅速贯通到身体内,“肌体”才能保持健康。在实际工作当中,在职党员由于灯下黑,经常“浮”在机关,容易与群众产生距离;而街道党员、“两新”党员由于和体制结合得不深,发挥作用的意愿不够强烈,会导致出现“隐身”“潜水”的情况;流动党员过于分散的特性,更是使得其难以正常的参与党内生活。康巴什区的做法值得参考,量体裁衣,才能使所有领域都能“不跑不漏”。
既重数量,更重质量。党员教育管理,除了要保证覆盖数量,还要提高教育质量。农村、街道、两新等每个领域、每个年龄段的党员情况都有其独特性,“大水漫灌”式的教育虽然能够保证覆盖面,但却失去了精准性,很难与各类党员的实际情况相匹配,最终导致学习教育“两张皮”。保证质量就必须要分类施策,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多元的服务资源,用教育推动社会治理画出最大“同心圆”。
既重有形,更重有效。活动形式的丰富,并非一定能够增强党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还需要有完善的督导和激励的手段来保证活动形式的贯彻落实。对待表现优异的党员要及时表扬、表彰,对困难的党员要加强关心关爱,用制度和真情来推动政治学习融汇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发挥出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既重过程,更重结果。要避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成为“花架子”。特别是“两新”领域,要借助党员教育活动,使其与周边农村党支部加强协作,推动资金、资源、人才、土地、需求共享,为当地乡村振兴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资源配置空间,实现企业农村互利共赢。对待流动党员,要充分发挥他们“走遍大街小巷”的独特优势,鼓励其参与到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社会工作中,为行业发展争取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