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式向公众开放。本届文博会为期5天,第十四次实现31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50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海外展商参展,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产业最新成果精彩登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丰富数字文化产品和高品质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挖掘与创新、数字化内容生产与分发、文化旅游融合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文化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乘“数”而上,开创文化产业的“新蓝海”。
数字科技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使得文化产业更加高效、精准。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的手工制作转变成数字化、自动化制作。利用数字化制作技术,缩短传统影视制作周期,提高影视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文化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剧本创作、影视后期制作等环节利用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制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数据技术,对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用户偏好等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指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推广,提高文化产业的管理和运营效率。
数字科技提高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质量。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需求、市场趋势,找准受众痛点和需求,为文化创意提供方向,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提高文化创意的质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自动创作、智能创作、智能推荐等操作,提高文化创意的创新程度和质量。利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实现文化创意的云端共享和协同创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创意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创新程度和质量,创造更加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
数字科技拓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购买文化产品,打破了传统文化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提高了文化产品销售的效率和便利性。移动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文化活动信息、文化教育资源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实用的文化体验。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向广泛的用户群体进行文化产品的推广和传播,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数字科技,拓展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共同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
数字科技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数字科技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全面运用数字化创作、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化品牌等技术手段,以及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性、质量和品牌价值,增加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文化产业实现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文化产品可以实现多语言、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适应全球市场需求,提高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当然,做好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合作,建立数字平台体系和服务,促进人才发展和知识创建,并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确保数字赋能正向发展。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也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然方向。只有认真落实数字赋能策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借助现代技术,助力传统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