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农机轰鸣,河南“三夏”生产鏖战正酣。所谓“麦入仓,谷入囤,豆子入库才放心”,小麦只有快速入仓,农民群众才能把心放进肚里。俗话说“夏天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抢收小麦是丝毫耽误不得的大事,以快打慢才能“龙口夺粮”。当前,小麦收割进入冲刺阶段,各地须抓住天气放晴的有利时机,强化服务保障举措,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统筹调度农机,关爱困难群众,做实秸秆禁烧,以快速打赢“三夏”小麦抢收硬仗。
提供优质服务,构织小麦抢收“保障网”。抢收小麦就是在与时间赛跑,跟上服务即会获得制胜先机。麦收期间收割小麦农机是农民争抢的“香饽饽”,难免会出现农机分布不均的情况,如果不加以管理就会影响小麦收割的整体进度。各地应强化组织保障,时刻收集掌握农机信息,为机手与种粮群众提供信息对接,强化统筹科学调度,切实避免出现“有麦无机”的现象。同时,积极动员农机生产企业、维修网点,提供移动维修服务,确保农机出现故障可以及时修理,提高本地农机的正常使用率。小麦能收下来,更要能卖出去,群众收割小麦才没有后顾之忧。要守牢“种粮卖得出”的底线,统筹好夏粮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发挥政策托底作用,最大限度维护好种粮群众的利益。
6月6日,清丰县固城镇高标准农田里,农机手操作搂草机、秸秆打捆机在田间作业。纪全举 摄
热心解难纾困,构织小麦抢收“兜底网”。困难群众是“三夏”生产尤其需要关注的群体,服务好困难群众就是在助力小麦抢收大局。可以预见的是,有的农民群众存在或因家庭变故,或因劳动力不足及外出务工无法返回等情况,以致延误收割小麦进度,甚至无力收割小麦。党员干部应自觉参与志愿帮扶助收,把为民服务落实到“三夏”工作一线实践中去,用行动诠释初心,用汗水书写担当,将汗水挥洒于田间地头。同时,各地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成立抢收服务队,运用好“党员联户”制度,以孤寡老人、脱贫农户、留守妇女、残疾人、烈属等家庭为重点,在“三夏”生产中为这些困难群众“兜好底”,及时帮助其抢收、抢运,确保不落一户。
坚持秸秆禁烧,构织小麦抢收“安全网”。坚持秸秆禁烧不放松,是保障小麦颗粒归仓的前提。麦收期间尤其是在天气放晴的情况下,小麦秸秆俨然成为易燃品,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就是在避免“农民辛苦一整年,一把火后全毁完”的悲剧上演。各地在开展秸秆禁烧政策宣传时,既要用好悬挂标语等“老办法”,也要用好抖音视频等“新点子”,在“新老”结合中营造人人知晓禁烧政策、人人参与秸秆禁烧的良好氛围。同时,用好“蓝天卫士”监控平台,强化网格化值班值守,配齐防火应急物资,加强巡逻力度,做到及时发现火情,及时处置到位。可结合实际探索出台扶持政策,强化保障措施,构建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打通利益链,以秸秆利用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依托,搭建秸秆交易平台,推动形成多元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挤压秸秆燃烧的“空间”。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各地应时刻关注天气变化,紧盯小麦抢收的各个环节,用无微不至的细心,构织好“保障网”“兜底网”“安全网”,争分夺秒帮助农民群众纾解“难点”、打通“堵点”,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夏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