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登上热搜,引发了网友热议。数据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其中未修完学分和未完成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的首因,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则是次因。另有数据显示,某省城“双一流”高校延毕率高于该地普通高校约5.5个百分比。
这些数据相当令人惊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延毕往往是一种因能力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但如今,延毕似乎已成为了一种颇为无奈的主动选择。除了上文提到的两大原因,促使高校毕业生主动延毕的心理动因还有很多,如“多一年时间考研考公”“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原因背后都暗藏着同一个本质:我们正束缚于“社会时钟”,并被其困缚。
“社会时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通俗来讲,是个体被外部期望“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迁移到该事件中,就是毕业生们一旦毕业就将迈入找工作或者考研的人生新阶段,但在大环境越来越“卷”的情况下,大量毕业生期望通过主动延毕来缓解和逃避无法实现既定人生规划的巨大压力。或许有人会反驳,有近40%的同学主动延毕是“想按自己的规划和节奏走”。但笔者认为,这何尝不是“社会时钟”给我们带来束缚的另一种体现——正因为有压力和不满,才想要做出不遵循既定人生轨迹的“越轨”选择,不是吗?
针对高校毕业生主动延毕的行为,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审慎看待。首先要明确该行为将带来的利害,再据此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被社会的又一波社会洪流所裹挟。虽然延毕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毕业生的生活有更多可能性,也能保留应届生的身份,但其后也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延毕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都是减分项,有类似经历的应聘者甚至在简历初筛环节就可能遭遇挫折。但社会愈加包容,我们对延毕也不应该谈之色变,若确有应届生身份的需要,又能在众声纷扰的环境中听清内心的声音做出清醒选择,那主动延毕也不失为人生的重要一步。
简而言之,身处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或许也难免遭到上一辈人或者同辈带来的社会时钟焦虑,但我们应该明白,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的路也并不只有一条。年轻人是有朝气、有活力的,相对于笼罩在社会时钟之下,更应当锚定目标,保持清醒,向自己心之所向的选择迈出步伐。(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