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抢收,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奔走在田间;玉米播种,无人驾驶农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高效作业;水稻防虫,“虫脸识别”系统精准监测、预警……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今年“三夏”,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机收率分别超过97%、94%、7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目前的62%以上,更多农民尝到轻松种田、科学种田的甜头。
粮食安全,口袋有粮,心中不慌,只有稳定粮食的种植和生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加大粮食储备,才能守护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机械化、产业化、智能化农业建设,也才能让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
数字化,种粮从粗放管理到精耕细作。新时代的发展,肯定是要搭上科技的“快车”,要能够通过大数据的平台,对农作物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更加精细和精密的管理。同时,要抢抓数字乡村建设的契机,通过电商、网络直播带货、文旅宣传等方式,打开农产品知名度,对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专业化,种粮从经验使然到科学种养。要继续选派优秀的农技专业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去,要依托高校、党校的资源,定制化培养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着力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农业产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机械化,种粮从低效经营到高效运转。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完善水利灌溉设施、产业道路建设,同时,对粮食种植农户给予政策性补贴,农机局补贴及种植面积补贴等方式,实现机械化种植和收割。
农业种植、生产,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而继续选派专业干部到基层去,定制化培养基层农业干部,通过“田间课堂”传授农业学问,通过“数字课堂”传授农业技巧,着力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懂生产、懂销售经营的“新农人”,带着基层群众一起闯出新时代的农业致富路。(李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