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千万工程”——调查研究的实践样本

2023年07月07日22:44

来源:大河网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走过几十个垃圾村,才找到一个示范村。”这是21世纪初浙江农村的普遍现象。当时,浙江3.4万个村庄里环境较差的有3万个。

  一边是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经济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一边是乡村的水脏山秃、垃圾成堆,环境问题严峻,群众健康受到威胁。面对村与村、乡与城之间的发展落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用118天跑遍11个市、25个县(市、区),一次次深入村庄调研,提出了“千万工程”。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描绘了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赢得中外赞誉,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三农”领域的实践范例,也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践样本。

  (一)

  2003年2月25日,《浙江日报》头版新开了一个专栏:“之江新语”。首篇文章的题目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署名“哲欣”,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笔名。这篇不到300字的短文,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也反映着深入、细致、精准、唯实的调研作风。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真实的情况、深层次的问题,往往被表象所掩盖,只有眼睛向下、脚踏实地,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做群众的知心人、交心人、贴心人,才能掌握一手材料,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看得仔细、问出究竟,把事情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摸细摸准了浙江的乡村实情。

  2003年6月5日,“千万工程”启动。习近平在启动会上作出明确部署:“今后五年,对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在那个一些地方“重城轻乡”的年代,坚持拿出五年时间,让一万个村改变脏、乱、散、差的面貌,可见思虑之深、决心之大。

  (二)

  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做到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在一次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带着问题而来,看得仔细、问得深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面对大量材料和情况,该怎么研究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6字诀:交换、比较、反复。一项政策出台前,他会倾听“八面来风”:既找干部、专家、老同志交流,也重视同事和下属的意见。在找人谈话、听取汇报时,他会拿出笔和本子,把问题和建议记下来。然后,通过“解剖麻雀”,立体式地进行分析,使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

  “千万工程”,是从人民关心的生态环保、乡村治理等问题开始的。贯穿“千万工程”始终的,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在浙江,各市县的村庄呈现着不同的乡土风貌和精神气象,立足各村的具体情况,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才能让万千乡村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研究是调查的升华,决定着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效。“千万工程”成功的秘诀,既有“从问题中来,回问题中去”,对浙江省情的深度调查和把握;也有“从发展中来,向发展中去”,坚持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的深度研究、接续奋斗。

  (三)

  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把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时代每个阶段任务,了解情况、联系群众、推动工作、深化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千万工程”是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优美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强调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2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系统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接续推动“千万工程”不断升级拓展、更迭生长。

  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千万工程”历经“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唱响生态治理进行曲、标注绿色发展说明书、画出乡村振兴路线图、汇成城乡统筹启示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千万工程”的实施,连着省情、国情、世情;“千万工程”的推进,贯穿过去、现在、未来。“千万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浙江,关于村里的建设和发展,由党组织带领党员、村民和有关团队一起商量着办的场景很常见。正是因为有了以心换心的良性互动、精准科学的问诊把脉、群策群力的务实推动,浙江才绘出了“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壮美画卷。

  (四)

  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面貌和本质的实践过程,是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检验工作作风和工作效果的“试金石”。“千万工程”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才能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脚步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千家万户,从调研中发现问题、认识国情、寻求规律,在调研中孕育新思想、谋划新战略、形成新举措,并将考察中的所见、所思,上升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作风,也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开展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到田间、厂矿、群众和各社会层面中去,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千万工程”,是带着“泥土味”的科学决策。“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也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要深刻把握守正和创新、全局和一域、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考虑职能条块领域的实情和区域的民情,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确保制定的政策措施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在“千万工程”20年的实践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许多重要思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系统推进的科学方法,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等等。当前,“千万工程”已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在国际上得到充分认可。我们要从浙江万千乡村的美丽嬗变中读懂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实践探索,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吉明)


编辑:赵惜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