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酷爱戏曲的家庭,引来一群爱戏曲的人。他们走到一起,就诞生了“麦田乡音”戏曲抖音号。三年多的时间,粉丝量已近500万人,每天唱大戏,时不时发演绎乡情民意、现实生活的原创戏曲小品,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场场大戏,都能收获200多万的点赞,在线观众达2万人左右。作为非遗项目,在河南曲剧传承发展领域,“麦田乡音”已成长为一个亮丽品牌,口碑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群爱戏曲的农民的确了不起,他们凭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投入起家,靠观众一点一滴的支持,靠辛辛苦苦的带货,维持着这个直播间的运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离不开情怀支撑,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麦田乡音”团队,正是这样一支躬身践行的队伍。
让广大戏迷们没有想到的是,正当“麦田乡音”做得风生水起之时,“麦田乡音”四个字,被北京的一家公司顺手牵羊,拿到国家商标管理部门注册了,目前已进入公示阶段。近几日,这件事一经各网络平台披露传播,引发广大戏迷的愤愤不平,网上留言谴责难计其数,从中不难窥见民意所向。
“麦田乡音”显然具备知名作品特征。2021年3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明确10条工作重点,其中将恶意抢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姓名、知名作品或者角色名称,明列为打击对象。并且,“麦田”二字,正是“麦田乡音”创办人齐选杰沿用多年的艺名。
麦田乡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1日和2022年2月18日,先后在两地登记注册。“麦田乡音”四字,赫然出现在政府官方文件中。这充分说明,“麦田乡音”名称所有权,已得到政府认可。《商标法》第32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用“麦田乡音”注册商标,是否应该尊重这一“在先”事实,显而易见。
恶意抢注商标不以使用为目的,这是个损招,但却不是什么新招,更算不上新话题。远的不说,前不久“山河大学”“淄博烧烤”等热点引发的恶意抢注商标事件,被置放社会聚光灯下,尚未淡出人们的记忆。随着姚安娜成为新晋艺人,她的姓名也成为各类商标争相抢注的对象。诸多案例证明,大多数恶意抢注者,在抢注成功后,自己并不去使用,也无能力付诸使用,而是将商标入库,待价而沽,甚至同一抢注主体,囤积商标数量多达上千件。
恶意抢注不具有真实使用意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恶意抢注一旦成功,就会索要高额转让费、许可使用费、侵权赔偿金,造成市场混乱。这种行为,不仅有失社会公平正义,在客观上也是对商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畅通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极不相称。它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的是负能量,与党中央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与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掌握商标权,就意味着占有商业价值。在网络社会、流量时代,哪里有流量,哪里就会成为不法机构恶意抢注商标的“猎物”。由于违法成本过低,恶意抢注成为一些人的生财之道。有关部门应强化监管,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坚决打掉恶意抢注者追求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