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规范院士行为本质也是为院士减负

2023年09月08日21:36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共六章33条。与旧版《规范》相比,新版《规范》新增了“禁止行为”一章,明确规定禁止以院士称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等。(《北京日报》9月6日)

说起国内的院士,不用知道他们具体从事的业务和专业,都知道他们是国内某行业的学术精英和科学带头人,自带“高大上”和令人尊敬的光环。亦因此,包括中科院在内的每一位院士更应珍惜自身荣誉,在日常活动中更加谨言慎行,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不是简单地说说做做就事论事就完了,而是可能有着很强大的深远影响。

也正因为这样,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中科院此次又进一步完善并发布实施新版《规范》,无疑非常的及时必要,对着力培育德才兼备的科研团队,引导院士们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际上,在日常工作中,绝大部分的中科院院士都是非常自律和敬业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为各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整体科技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是值得社会尊敬和热爱的人。但饶是如此,也必须指出的是,现实中也还是有少数院士,不能高度自律,做出了一些不符合院士内涵的事情,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也破坏和销蚀了国内相关高级科研机构的形象。

更有甚者,还有个别院士经不住市场诱惑,或顶不住市场压力,轻率参加一些并无益于专业学术推广或拓展的其它无关会议、场合、活动等,随意发表一些与自身主业不相关的奇谈怪论乃至谬论,做出并无权威的咨询、评价、推荐、鉴定、评奖等,从而获得一些短期的个人利益。但殊不知,这样做的后遗症很大。

众所周知,时下不少相关机构或人员乐此不疲地请一些院士参加有关会议、活动等,看中的可能并不是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是他们头顶上院士帽子的光环,其危害不仅在于把院士帽子和所在机构变相作价贱卖,更在于这样不专业地随意“放炮”、替人背书行为,其实扰乱的是社会整体尊重专业学术的氛围,销蚀的是社会对专业学术的敬畏和信任,最终掣肘的无疑是我国科技推动发展的强大后劲。

此次中科院修订完善并发布实施的院士新《规范》,尤其是相关新增的禁止性规定,无疑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比如,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可以让以往个别信口开河的院士有效闭口;禁止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推荐等活动,可以让以往一些乐于在外乱跑的院士停下脚步;而禁止违背推荐、评审、鉴定和评奖等活动的公平和保密原则,则可以让一些院士的笔尖墨水不那么廉价、有毒。这些,本质上也是一种对院士的减负,让广大院士真正有效回归到专业人干专业事的轨道上。

就这些而言,此次新规直观来看当然是对自身机构及院士日常行为和更好履职进行捋顺,但更深层面看,这样做的意义却是对国内整体学术环境净化立规,为国人尊重科学、敬畏科技人才注入一剂强心针和信任药。当然,要让新《规范》真正发挥应有效应,还需要相关方面采取强力措施强化日常的监督落实。(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