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一道社会必答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2.8亿人。鉴于这种情况,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养老方式,其中“长者食堂”备受关注。近年来,济南市全面推广建设“助餐工程”,精准补助老年人群,探索打造了覆盖城乡、全员推进、“普惠+优待”长者助餐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城市社区助餐场所550处、农村助餐站点2040处,实现了镇街全覆盖。
“食堂”成“实堂”,“食事”成“实事”。在我国,社区食堂的兴起,顺应了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也反映了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的现实。瞄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好“养老难后半篇文章”是民生关注的热点。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无疑是大家都期盼的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把“食事”办“实”,让社区食堂不仅建得起,还能走得远,就需要在公益属性与市场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控制成本、提质增收,又要确保食品安全、吸引壮大客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同样适用。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带着真感情为民办“食事”,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应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小食堂”里有大民生,让所有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就餐服务,无疑是大家期盼的好事,也是利于长远的实事。今年以来,济南市在各社区食堂增设200余处长者助餐点,以“小食堂”助力养老“大民生”,切实提升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除了走两步就能吃上热乎饭的方便外,食堂的价格也是吸引大家前来就餐的主要原因。市场上的餐饮企业考虑到租金、盈利、成本问题价格普遍偏高或者菜品味道高糖、偏油,相比之下社区长者食堂,带有一定的公益性,采取“补贴+助餐”的模式,建设覆盖社区的助餐服务网络,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经济实惠的饭菜,70岁以上老人,每天一次补助1元,80岁以上老人,每天一次补助2元。在淄博市源泉镇北崮村,80岁以上的长者每顿饭只收1元,70岁以上收2元,60岁以上收3元。根据年龄段所缴费用逐步递减,受到广大老人的欢迎。
政策发力,办好“长者食堂”,让老有所养愿景变成现实。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食堂的蓬勃发展与政策的精准指导和有力支持密不可分,到社区内的“幸福食堂”吃上一顿助老餐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浙江杭州,最早的社区食堂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新加坡,很多家庭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小贩中心解决,物美价廉的小贩中心又被称为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而它所承载的小贩文化,也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从中可以看出,办“长者食堂”已经不再是中国所独有,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有先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民以食为天。对于年事已高的孤寡老年人来讲,能够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就是最大的愿望。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老有所养制度顶层设计的重大基础性安排,是新时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养老服务规律、促进解决应对老龄化世界性难题的重要行动,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宝贵经验和重要借鉴。办好“长者食堂”,让老年人享受幸福安康,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办好这件事情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