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读懂“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抗战精神

2023年09月18日12:00

来源:大河网

九一八,是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一段苦难史从此拉开了序幕。“九一八”就像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坐标,它带给中国人民的伤痛不会消失,但同时,它背后的抗战精神也该被铭记。

读懂抗战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精神力量,始终是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时代变迁,历史发展,但爱国主义始终深植在我们的脑海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流传至今的爱国精神。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当代青年人必须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

读懂抗战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就是民族的志气和情操,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气节,崇尚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民族“发扬抗战的民气”,“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读懂抗战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和残暴杀戮,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枪林弹雨保卫神圣的家园。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成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自强抗争的爱国主义新篇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读懂抗战中“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弱国。因此,在同日本帝国主义的较量中,中国没有力量取得速胜。在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同侵略者战斗到底。必胜信念是照亮艰苦漫长抗战岁月的明灯,指引着曲折历史过程中前进的方向,同时指引着当代青年人奋斗的方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安云婷)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