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自此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这14年里,一批批热血青年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解放的前途,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慷慨赴死,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终于换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当代青年不仅是新时代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缔造者,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彰显青年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增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患意识,心系家国践初心。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一场由数千名大中学生发起的大规模抗日救国运动在北平举行。正是这场青年爱国运动,唤醒了全民族的抗日决心,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容易滋生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不良作风。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继承革命遗志,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绷紧居安思危这根弦,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和侥幸心理。要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坚持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真正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筑牢“酷刑百种亦从容”的坚强意志,坚韧不拔扬斗志。被哈尔滨人民尊称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赵一曼烈士,面对日本侵略者百般酷刑仍坚贞不屈,一句“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表现出了其为了民族大义视死如归和战斗到底的坚强意志。当前,个别干部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缺乏细致钻研、破解难题的韧劲,遇到困难总是找自然禀赋差、先天不足等客观原因,导致工作落实不深入、成果不理想。青年是时代的奋进者和主力军,要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保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姿态,积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争当“螺丝钉”、敢接“烫手山芋”,以坚定不移的昂扬斗志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绊脚石。
发扬“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担当精神,勇当先锋作表率。“从来没想过能活着回来”的陈怀民用机身撞向敌机时年仅22岁、“要抗日就不能苟且偷生”的陈翰章遭日军千余人围攻牺牲时年仅27岁、“用相机和纸笔作战”的雷烨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时年仅27岁······这些青年英烈面对敌人果敢无畏,面对死亡大义凛然,不是他们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只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他们选择了成全更多人。这种“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食粮。当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加强锤炼党性修养,永葆政治本色,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人民需要的危难关头,激扬舍我其谁的担当,拿出勇挑重担的气魄,迎难而上、勇当先锋,用鲜血与汗水捍卫国家、守护百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吉加巫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