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早点发现儿子的天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9月14日,王明浩拿到了花费1980元为4岁儿子做的天赋检测报告。翻开这份长达14页的报告,里面有大量数据和表格,详细量化了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抗压能力、语言潜能、交际潜能、运动潜能等。
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
所谓天赋基因检测,是取儿童的口腔黏膜进行基因测序,找出儿童具备的优势天赋基因。整个天赋基因检测包括乐观、冒险、交际、音乐、表演、文学等40种不同天赋基因。目前是针对0~12周岁的儿童进行检测,家长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让孩子成为天才。
由此可见,天赋基因检测的重要物质检测基础是儿童的口腔黏膜,简单说就是口腔唾液。而仅仅靠口腔黏膜检测就能测出孩子的相关天赋,猛一听非常的高大上,但仔细研究却又很不靠谱。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的天赋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如何决定,科技发展水平还没办法给出准确解答。只知道的是,智商与基因有密切关系,但智商是由成千上万的基因综合决定,从基因测序的角度看,很难检测出某个孩子的智商天赋。如此,用口腔黏膜(唾液)进行的天赋基因检测,便没有了现实的扎实科学依据。而没有科学依据的天赋基因检测,又有何真正的实用与参考价值?
问题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家长对天赋基因测序趋之若鹜呢?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在天赋基因测序信息不透明之下,许多并不具备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只是打着“科学外衣”进行的商业项目罢了。直白点说,就是商业欺骗,收的是众多家长的智商税。就此而言,天赋基因检测并不是什么科学活动,而是不折不扣的违法活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广告法明确,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但时下的绝大部分天赋基因检测,对外虚假宣传天赋基因检测所谓的科学依据,诱骗消费者上钩后,用一些牵强的猜想,作出所谓让人无法判断的儿童天赋检测结果,是不折不扣地打着科学名义的高科技欺诈活动,依法应该予以干涉。
此外,也须深刻认识到的是,时下不少家长之所以对天赋基因检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关键一点还在于他们对孩子成长教育的盲目焦虑,总想让孩子“抢跑”,进而赢在人生起跑线上,包括最佳方向最佳年龄的孩子成长培养,不想一不小心就掉入了一些别有用心机构编制的“天赋基因检测”陷阱而不能及时自知。
因此,对目前市场上已然热度不小的天赋基因检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监管,及时评估和区分哪些是确定性成果,哪些尚处于测试和研究阶段。对已经确定的要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其发展;对还未确定的,应严格依法查处禁止其入市,以维持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同时,也要加大对包括家长在内的基因检测等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科普,以及对孩子教育焦虑的纾解等,让他们明白天赋基因检测的虚假,并从教育焦虑中解脱出来,自觉远离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陷阱。(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