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强化内生动力打牢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基础

2023年11月24日21:34

来源:大河网

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着眼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精辟阐述了重视外部约束、激发内生动力,内外并举、双重驱动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主体参与,正确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即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充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来自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做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官一任很难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去追求急功近利的“显绩”。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珍贵,一旦失去却难以弥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实践一再证明得不偿失,是坚决走不得的愚蠢之路。只有摆正政绩观和发展观,才能深度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内生动力来自生态文明道德大众化。道德的力量无穷大。伦理道德虽然没有强制性,但却是深植于内心世界的最绵柔持久的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群众生态科学认知和自我约束的道德自觉,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是生态环境保护最深沉的社会基础。只有全社会生态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道德底色,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灵的道德自觉,才能将生态道德观转化为切实行动,迸发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实践力量。

内生动力来自法治的刚性规制。道德的优势在于慎独,法治的力量在于倒逼。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转化,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其作用方式虽然不同,但发力方向却是一致的。我们说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不光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制力,还在于这种常态化外部压力可以循序渐进上升为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层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制定修订多部法律法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越来越完善。

内生动力来自外部约束的转化。依据法律和政策,高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环境保护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在外部约束之下,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10年来,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绿色出行,以及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逐渐成为时尚,绿色低碳新风越来越强劲。

内生动力来自发展理念的转变。从根本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过程,不仅涉及能源更新、减碳固碳等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更是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一场重塑。如果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知谦抑自律,索取无度,就不会有生态文明。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崇尚绿色更加社会化、大众化,让自己的生产生活自觉服从大自然,从“要我环保”真正转变为“我要环保”,是建设美丽中国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顾登夏)


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