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高悬法律利剑 扯下暴力“遮羞布”

2023年11月27日19:44

来源:大河网

暴力是一种罪责,其本身不需要被修饰。它明明是一种对他人生理或心理造成伤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却有人用家庭纠纷、校园冲突、网络玩笑等无伤大雅的词句来“修饰”它,给它披上“小问题”的外衣,企图蒙蔽大众视线,在黑暗的角落里载歌载舞。

家庭应是避风的港湾,而非暴力诞生的源泉。家暴,可以说是一个遗臭万年的词,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受到父权和宗族观念的挟制,让部分人将家庭主导者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合理化”,认为只要暴力不过度,都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甚至,还有人以“爱”为名,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让暴力招摇世间。热搜上那个被家暴十六次需要终身挂粪袋的女子做错了什么,被父亲和继母联合殴打的小男孩又做错了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暴力还具有代际传递,曾经的受害者会在长期暴力的影响下转变为新的施暴者,形成一个让暴力不断再生的恶性循环。现在已经不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年代了!家庭纠纷夫妻吵架不该也不能成为家暴的借口,我们鼓励受害者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我们也警告施暴者松开拳头放下棍棒、敬畏法律,让法律撕下家暴的伪装。

学校应是纯真的象牙塔,而非暴力生长的温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是和家庭并重的存在,但在老师和家长注意不到的角落,校园霸凌的阴影慢慢滋长,最终成为每个人心头的噩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个学生就有1个曾遭受过霸凌,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校园霸凌至少一次。而这些数据仅仅是我们能看到的显性的校园霸凌,事实上,还有更多隐性的校园霸凌未被发现,更别提现在的校园霸凌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山西大同、湖南娄底、福建龙岩……每一个事件揭露出来的年龄都让人目瞪口呆。如此恶劣的行径让人难以想象这是几个未成年人所为,也让人不得不思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让原本纯真的孩童变成了恶人的模样。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这些孩子的是什么样的认知,让他们对同龄人如此冷酷?如何保护受害者,如何惩治施暴者,《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究竟是谁?这些都需要我们审慎讨论,研讨出更有温度也更有力度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杜绝校园霸凌。

网络应是精神的伊甸园,而非暴力蔓延的失乐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如果说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一杯恰能入口的温开水,那么互联网的加入则让这杯开水多了酸甜苦辣各种口味,刺激人们的味蕾,也令享用这杯水的人分不清“原材料”,晕晕乎乎地就开始随大流点评批判,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了一回网络喷子,平白辱骂、空口造谣、恶意P图、人肉泄密……自以为是站在道德制高点,高高在上对他人评头论足,实则成了臭名昭著的网络施暴者,一言一句,挟制着他人强行走向原本并不属于他们的终点,最后还要轻飘飘甩出一句“谁知道他/她这么受不住压力”。诚然,网络是一个“观点自由市场”,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法不责众也并非正解,在键盘侠们肆意敲下充满恶意和戾气的字词后,可曾想过他们将要站上刑事法庭的被告席?须知,言论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想不说什么就不说什么,这样既享受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也保护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暴力是盲目的野兽,只有愚蠢的人才会经常显示厚颜的暴力,也只有寡廉鲜耻的人才会给暴力披上形形色色的外衣,伪装得人模人样,以期遮掩罪行。但在暴力滋长的同时,法律也生长出利齿,以其逐步完善的规章条例牢牢撕咬住暴力,扯下它那假模假样的“遮羞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扬影)

编辑:赵惜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