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乡村振兴局花费859万元采购防止返贫监测信息项目引发关注。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回应记者,该项目经过立项论证,“所有的程序都走了,都是合法合规的”。
据悉,集监测、定位、方案、扶贫于一体的数字化防返贫监测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贫困人口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字面上“返贫监测”那么简单。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有意义的项目,但是总价近900万元的价格标签还是让人感到有些震惊。不少人疑惑,这样一个系统对于防止返贫究竟能发挥多少实际作用?若该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并不高,这些钱直接花在脱贫户身上,是不是更能“吹糠见米”?
越是关系到社会资源和“钱袋子”的问题,就越需要审慎对待,公共资源的分配必须得到合理安排,不应出现浪费和多余。
实则,农民返贫现象会不会发生是个复杂的问题,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收入、基本生活保障、健康状况等。因此,对于防止返贫的监测,需要的是深入细致的工作,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监测。虽然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和调控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相关管理事务搬到互联网上就能解决问题。更何况,扶贫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这需要有温度、有情感的投入,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分析。
此外,防返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很多基础信息,如贫困人口的数据等,已经在农业农村部门、社保部门等有所涉及。只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析,就可以达到监测的目的。因此,是否有必要再投入巨大的资金建立一个新的系统,确实值得商榷。
再者,新系统的建立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子端,这就意味着基层干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上报。这样反而可能会挤占他们大量做实际工作的时间。而此前,关于扶贫工作中只重视填表的形式主义做法已经广受批评。
对于返贫监测信息项目,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关注其设想和目标的积极性,更需要审慎评估其投入是否物有所值。其中的每一环,都应经得住审视和推敲。总之,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将资源用在刀刃上,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胡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