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如何解决才能取得更好实效?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北京市海淀区推行“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提升改造事务,干什么、谁来干由大家提,怎么干、好不好由大家议,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把老百姓关心的事办实、办好。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愈加多元化,群众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一形势与背景下,就需要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做好民心工程,基层协商民主由此应运而生,有助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基层党组织遍布于各行业、各领域、各群体之中,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中的实践主体。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是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本特征。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权利,不断扩大有序平等参与,提高议事能力,使基层协商民主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的工作内容。
利用好公共服务资源平台。各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地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服务资源,一方面,应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辖区内的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环境卫生等硬件与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群众多元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平台,使之门槛低、易操作、起作用,最后达到受欢迎,促使基层群众乐于通过平台协商议事,进而凝聚共识、整合资源。
保障群众多元参与路径。随着基层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单一途径的宣传教育和简单的组织动员已无法有效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意愿,甚至无法获得群众的深度认同。要激发群众参与潜能,打破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信息壁垒和职责冲突,应不断丰富群众参与路径和方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基层社会人力、物力等资源动态共享。除此之外,还应打造好实体化群众参与场所,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邻里中心以及群众性组织机构协作等对话机制,让群众在参与基层事务决策中获得信任和依赖。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面对基层群众、组织基层群众的工作,治理效果直接影响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水平,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让群众更多参与、自由选择、共治共享。只有不断拓展治理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方能让我们的基层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