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以“支教”为名的旅游团十分火爆,行程大多为一周左右,报名费千元至万元不等。这样的旅游支教目前已演变为成熟的产业链。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支教项目,不仅规划好每天活动的时间地点,游玩体验时间甚至长于教学时间,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社出团通知格式如出一辙;组织方名为“义工组织”,本质是商业化公司;有的旅游团客服声称:“学员在项目结束之后能收获官方3张证书以及公益时长40小时,可以用于提升孩子背景,对参与国内大学的‘强基计划’、国外大学申请都有帮助。”
以“支教”为名,“旅游支教”外表光鲜,实质败絮其中,组织方以赚钱为目的,本质是生意人,念的是生意经。“旅游支教”活动行程一般为7天,参加者仅有两三天到联系学校去授课,其余更多时间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请问这是旅游还是支教?
真实支教者去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支教,是希望以掌握的教学知识和经验来帮助渴望知识的孩子,拓展其视野,丰富其学识,培塑其价值信念,这种体现奉献和爱心的利他精神让人心生敬佩。支教者与贫困地区的孩子长期相处,在感情上相互融洽。支教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艰苦,支教者要吃苦耐劳,有坚毅的精神。
与之相比,“旅游支教”者与此有着本质区别。有的人带有功利性,是为了求学或者寻找工作时有一个光鲜履历,而这不是依靠努力与付出去获取,而是靠欺骗和金钱购买所得,这只能证明其善于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有的人在活动中以享受生活为主;给孩子授课如同蜻蜓点水,时间极短,在情感上难以与学生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在提升孩子学识、眼界方面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旅游支教”者越多,损毁真实支教者的清誉越大。现在,人们会向支教者投以崇敬、敬佩的目光,因为他们向贫困地区的孩子传递温暖,甘于奉献, 这种精神弥足珍贵,非常人所及。可是,随着“旅游支教”者的增多,人们会将其与真实支教者混为一谈,认为真实支教者与其一样,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支教是走走形式,不值得赞赏,这玷污了真正支教者的清誉,对真实支教者造成不公。
“旅游支教”之所以能够走红,在于组织方能够给参与者开出官方支教证书,这是“旅游支教”活动的卖点,吸引不少家长和学生不惜重金参加活动。如果没有这个证书,有多少人参与“旅游支教”?而且,组织方开具支教证书,这与社会上贩卖假文凭并无二致。
鉴于“旅游支教”的危害,相关部门应该对其加强监管,禁止相关组织方以支教为名开展旅游活动,特别对那些能够开具支教证书的相关组织方,一旦发现以开具支教证书而赚取非法收益的行为,立即制止和查处,取消其经营资格。同时家长和学生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被支教证书所迷惑,支教证书名不副实,一旦被人识破,只能证明自己的虚伪与投机取巧,最终适得其反,让自己无地自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