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淡了,过节失去了意义……近些年,“如何过节”作为公共话题,每到春节之际就会引发公众讨论与争议。笔者以为,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的味道也不例外,既“原汁原味”又“与时俱进”。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味”还是那道味,从传统到现代,不变的是过节的意义,变化的只是“沿袭传统”和“尊重创新”的实现方式不同罢了。
(摄影:刘文峰)
“年味”是人间最浓郁的“烟火气”。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饺子、肉,穿件新衣服,炒点自家地里种的花生、葵花籽,买点糖,还有大年三十守岁的习俗,谁熬的时间长,长辈就给谁几个“铜板”作“压岁钱”……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日三餐犹如过节,昔日的“年味儿”都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时间的流逝而悄然改变着。
“年味”去哪了?传统的“年味”被昔日的童心给捎走了。如今过年,也许你早已不再介意过年是否吃好的、穿美的、玩时尚动感的;从前,你是那个“磕头虫”,如今,你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受“大礼”的人;过去,你是那个收“压岁钱”的人,如今,你自然而然地就变成那个发红包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角色转换,你也没有那份童心了,你就不再盼着过年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如此这般,哪还有“年味”可谈!
“年味”去哪了?传统的“年味儿”被新创意给更替了。以前过年,蒸年馍、炸馓子、炸麻叶等样样都是亲自干,还有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就连准备年夜饭也会提前准备好菜单;现如今,一切从简,能在网上置办的不去超市买,就连年夜饭、饺子、汤圆也是提前到饭店、超市预订;喝过酒、吃罢饭,大人围着麻将转、小孩围着电视看或沉醉手机游戏玩……再也没把心思放在过年上,如此这般,哪还有“年味”可谈!
“年味”去哪了?传统的“年味”被“互联网+”给取代了。伴随着“互联网+过年”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都处在千变万化之中,从视频连线到语音通话,即便与长辈、亲人相隔千里,“云端”拜年也足以表达浓浓孝心;从微信祝福到红包传情,纵然远离家乡,也能寄托浓浓乡思,传递绵绵情谊;从看春晚到吃年夜饭,天各一方的家人和朋友隔着屏幕举杯祝福,更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加之手机不离手,过年了,老人们早已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你妈喊你起床啦,你还蒙眬中带着不耐烦地回答:“真烦人,再睡一会儿。”好不容易起来了吧,坐在饭桌前就玩手机,哪有心思陪伴家人好好过年,如此这般,哪还有“年味”可谈!
与其抱怨“年味”淡化,不如投身年俗创新。一来学会放空自己、释放压力。春节七天乐,放松心情,调整心态,调节情趣,休养生息,以利再战。二来放下手机回归童年。重拾儿时游戏,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吃年饭、动起来……帮助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帮助爸爸捶捶背、揉揉肩。三来回归自然,贴近生活。其实,幸福是一种能力,过好年也是一种能力。说白了,“年味”就是一种情境,那就是寻找情感归属感的方式。茶余饭后,不妨带上家人,骑上单车,到偏僻的农户家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流动的中国”给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感受百姓生活新变化……
春节健在,年味永恒。只要年俗文化的精髓不变,“年味”就不会变,让我们一起用心灵去发现,用行动去守望,用双手去创造,“年味”必将能够留住儿时的记忆、承载着乡愁,成为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