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保护“老地名”,也是对文化的守护

2024年02月27日11:27

来源:大河网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王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国呈现良好工作态势。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已将2.7万个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守护好精神家园。

“乡村著名行动”主要是做两件事情:其一,一些“老地名”要保护起来,不能随便修改;其二,乡村的“老地名”上标志路牌等等,让“老地名”闪亮起来。每个地方都有一些“老地名”,这些“老地名”像烙印一样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老地名”就像一个特有的文化密码,是一座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民政部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一些“老地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在某地的一个县,以往记录的“老地名”有500多个,而如今只有100多个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地名”。修改“老地名”的原因很多,一个是,新拓展了道路、建筑,就随之赋予了“新的名字”;一个是,有的地方认为“老地名”不好听,是没有文化的时代取的名字,比如“某某沟”“某某巷”,有点不上档次;一个是,想让道路和建筑多些现代元素,也就出现了换名字的热潮。

很多地方,都掀起过“修改老地名”热潮,将原来“难听的老地名”一股脑儿抛弃,结果给百姓生活造成了不便。一些回乡探亲的人找不到“昔日的家园”,找不到“少小的感觉”。老地名再难听、再不雅,也是一种历史的沿袭和记忆。每一个老地名的形成、使用,都有着一段文化和故事。我们不能因为字面意思不好,或者是不时尚而嫌弃她的存在,就像北京的“奶子房”虽然不好听,却并非字面理解的意思,原为皇家马场专供马奶的地方。

想起一件十分尴尬的新闻,某地的一位打工者三年没有回家了,回到家乡的时候是深夜时分,他下了车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原来,几年的时间,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道路变了,建筑变了,而且全部换上了新的地名,用一个多小时才摸到家。这显示的是发展的巨变,其实也是“新地名”的尴尬。

“老地名”是一种文化的乡愁。“老地名”里有我们的童年,有文化的厚重,有历史的烟云,或许“老地名”不好听,可是不好听的“老地名”也是我们安放情怀的地方。河南某地曾经扩建了一条道路,市政部门没有征求市民意见,就换了“新的名字”,结果市民不满意了,最后诉诸法院要求留下“老地名”,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地名”是我们的一种乡愁和思念。

保护“老地名”留住的是文化也是记忆。民政部将2.7万个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禁止修改,其实守护的是精神家园。(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