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擦亮“老地名”金字招牌,助推文旅业优质发展

2024年03月01日16:44

来源:大河网

日前,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王晓东介绍,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国呈现良好工作态势。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已将2.7万个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守护好精神家园。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老地名”,这些“老地名”就像一个个特有的文化密码,是城市乡村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寄托乡愁的“安放地”。把老地名保护起来,不但不能随便修改,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擦亮“老地名”这一文化金牌,让“老地名”充分激发出辉煌闪亮的文化魅力。

“老地名”需要准确的内涵解读。有的地方认为“老地名”不好听,比如“某某寨”“某某沟”“某某巷”。事实上,每一个“老地名”都有着一段文化和故事。“老地名”需要正确的内涵解读,不能因为字面意思不好,或者是不时尚而擅自进行更名。就像北京的“奶子房”,好像不好听,却有着一定的历史涵义,原为皇家马场专供马奶的地方;就像江阴的刘伶巷、南京的乌衣巷……承载的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历史故事。国家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老地名”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老地名”,其实并非若干汉字的简单组合,而是浸润着历史痕迹、流淌着人文血脉、蕴藏着文化内涵、倾注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情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矿藏。它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地理信息标志,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载体、一把还原历史的钥匙,积淀着丰富的地方风物、人文习俗。一个地名,一处具体的地理方位指向;一条老街,一段曾经耳熟能详的历史。每一个“老地名”都反映着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甚至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记载了当地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

“老地名”是游子牵肠挂怀的乡愁。“老地名”里有我们的童年,有文化的厚重,有历史的烟云。或许“老地名”不好听,可是不好听的“老地名”也是我们安放情怀的地方。曾几何时兴起的“更名热”,让一些回乡探亲的人找不到“昔日的家园”,找不到“少小的感觉”。留住乡愁,就是留住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街巷,就是留存让我们回忆、让我们思念的地名。地名,不只是城市中一条街、一座桥、一栋楼的代号,更是乡情乡愁的文化承载,是人们对于故乡的铭记、对历史的缅怀,是一份对故乡的认同感,承载着难以割舍的情愫。

“老地名”是文旅业兴盛的金字招牌。文脉是街区的灵魂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时下,“街旅经济”方兴未艾,不少融合古今、彰显地域、文脉特色的老街区焕发颇具人气的新活力,不仅成为对外展示当地文旅底蕴的窗口,还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载体,促进了当地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各地充分挖掘“老地名”文化内涵,通过植入文旅融合发展思维,融入现代创意和时尚潮流元素,唤醒历史文脉、重视传承开发,做实、叫响、擦亮老地名“金字招牌”,大力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当地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串串耳熟能详的“老地名”,承载着过去、标注着现在、光照着未来。留存了地名文化就留住了地域文化,就守住了文化的根,留住了回家的路,圆满了乡愁的梦。守护好老地名,这是一份义不容辞的沉甸甸的责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华凌)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