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表示,2023年,我国使用AED较频繁的场景主要是学校、公共交通场所、体育场馆、街道社区等,在以上场所特别是校园内配置AED、加强心肺复苏培训,对于拯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心脏骤停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成为一大挑战。据统计,每年因心脏骤停导致的校园意外事件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因错过最佳急救时间而造成悲剧的案例。在这一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关于将AED引入校园的呼吁,无疑是对生命安全的深刻关怀与高度负责。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能够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通过电击除颤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它的使用并不复杂,经过简单的培训,大多数人都能掌握其操作方法。因此,AED设备对于校园安全而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工具。
以某中学为例,去年该校一名学生在运动会上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学校刚刚配置了AED设备,且现场有老师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及时进行了急救。这起事件的成功处理,不仅挽救了学生的生命,也证明了AED设备在校园急救中的巨大作用。然而,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普遍。目前,我国校园内AED设备的配置率普遍较低,且师生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比例也相对较低。这导致在紧急情况下,往往因缺乏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投入,为校园配备必要的AED设备。这既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师生的心肺复苏培训。敖虎山委员提到的“校园心肺复苏培训应注重实效,让师生真正掌握相关技术”的建议,十分中肯。应该通过定期的培训、模拟演练等方式,确保师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使用AED设备,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校园,我们更应该加大关注力度。推动急救资源下沉,鼓励大城市的急救讲师下基层开展培训,这是提高这些地区校园急救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校园AED配置率和心肺复苏普及率的整体提升,才能真正降低因心脏骤停导致的校园意外事件的风险。
AED进校园,不仅是一项硬件设施的投入,更是一种生命安全的保障。它要求我们在校园安全问题上,不仅要关注日常的安全管理,更要在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准备和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AED进校园是一项十分有必要的举措。它不仅能够提高校园急救水平,减少因心脏骤停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悲剧,更能够培养师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确保AED设备能够在校园内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让师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为拯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