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是一个高频词。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了华夏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殷墟文化等,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于强化文化自觉和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来路不忘初,奋斗知方向。当今,泱泱华夏进入了文化复兴的新时代,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民族的“根”和“魂”。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源泉。去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高扬时代主旋律,唱好文化自信歌,向着文化的光明未来前行,谱写新时代的文化壮歌。
坚持守正创新,创新发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闪耀进步之光。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创新已经不单单指物质创新,在文化方面也要创新,唯有创新,文化发展才会有活力,唯有创新,中华文明才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谱写新征程的文化华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就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创新推动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革新与进步,通过去其糟粕、保留精华,让中华文明更加璀璨夺目,光耀世界,这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新使命。
坚守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让文化产品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在物质富足的当下,人民群众不但有物质方面的追求,更有精神层面的新追求。根据人民群众需求不断提供文化产品应成为文化工作者的根本遵循。红红火火过大年,龙腾虎跃闹新春。人们看到,龙年春节,文化类节目分外抢眼,中央电视台打造的春晚节目更为丰富,创新元素不断增加;各省市区地方台的春晚更具有地方色彩,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年夜饭”;富有乡土气息的村晚一改过去“唱大戏”的传统模式,地方戏、相声、曲艺、现代舞蹈、科目三等悉数登台亮相;春节档电影票房破纪录,《长安三万里》等传统文化题材电影海外热映……电影市场更加繁荣,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红色的起点》《铁流东进》《抗战中的文艺》《苏堤春晓》……国家话剧院近年来创作推出一系列精品力作。一个个文化应用新场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广大文化工作者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强化自信意识,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作出新贡献。(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