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志愿服务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长期性系列性工程,也是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践行宗旨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看到忙碌着的“志愿红”,总会感到血肉联系、鱼水情深的亲近与温暖。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推动志愿服务更加精准,使广大群众更加满意,是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提升精准度,关键在于问题思维的运用。要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敲门入户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谈心,了解志愿服务“需求端”的所思所盼,区分一般性需求与反应强烈需求,普通群众需求与重点群体需求。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征集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提炼,形成的就是一份好的志愿服务清单,这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才更符合且满足群众需要,更能精准服务到群众心坎上。
作为组织部门、责任部门,要善于机制创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从推动单位与社区结对常态化角度切入,不仅实现单位之间的结对一对一,还着力推动党员与群众之间的结对一对一,明确到人、具体到事,经常性送服务上门,从结对发展到交朋友走亲戚。要从打造专业性品牌角度切入,完善志愿服务者人才库,分析其中的法律、医疗、培训、宣传、文体等各个专业构成,创建不同的志愿服务子品牌,以行业对口一一呼应人民群众深层次需求,促进志愿服务项目条块化管理运行。要从各个节点逐一响应角度切入,聚焦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一年当中各大节日等时机,及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心大局服务助力。以上三个角度可相互交织、相互联动,逐渐由点及面、由面及网,从而推动志愿服务更加严密高效。
让志愿服务更精准,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可尝试通过开发便捷好用的志愿服务App,加大新媒体宣传公开力度,使受助者由过去的被动坐等变为主动“点单”,既避免了志愿服务项目集中扎堆,又防止了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帮助等问题发生,更有利于精准对接、畅通渠道,统筹协调志愿服务资源,解决供需两端的不平衡、信息差等矛盾。同时,还要注重在线下与网格员等社区工作者保持密切联系,帮助收集年老者、失能者等群体的志愿服务心愿,做到志愿服务全覆盖,关怀送到家。(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