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当天,翻车的不仅有梅菜扣肉预制菜,还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淀粉肠。由于央广网曝光了淀粉肠用鸡骨泥代替鸡肉、以次充好等问题,导致多个地方的淀粉肠摊主的生意受到直接冲击。
针对这种情况,有网友表达了不满,在淀粉肠产业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中游的经销商的责任更大,但随着问题的发酵,受损失最严重的却是最下游的摊贩。
笔者注意到,淀粉肠事件,被曝光的是一家淀粉肠生产厂家,该厂家有关负责人说,配料中有肉但很少,都是用的鸡肉和鸡骨泥,用鸭肉更便宜,其他大部分都是淀粉。再配上专家的建议、网友的声音,这种全民网红小吃在短时间内迅速“塌房”,多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有消费者直呼“再也不敢吃了”。
笔者注意到,和大鱿鱼、烤冷面、毛鸡蛋等常见的小吃相比,淀粉肠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城市的部分摊位上,淀粉肠“门前冷落鞍马稀”,有媒体报道,个别摊位一夜零收入,有的摊主由于生意惨淡不得不“赋闲在家”。
吃什么不吃什么,终端的消费者有最终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判断,去吃认为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小吃。但是,相较于上游的生产商和中游的经销商,位于淀粉肠产业链下游的摊贩却遭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定程度上替上游的生产商和中游的经销商背了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消费者的板子有些打错对象了。
笔者也了解到,媒体所曝光的,只是某一家淀粉肠生产企业。再结合电商平台上出售鸡骨泥的经营宠物食品的商家“骨泥不建议人吃”的表述,导致淀粉肠快速“塌房”。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淀粉肠生产企业都在用鸡肉和鸡骨泥。淀粉肠“塌房”以来,国内多个淀粉肠生产厂商进行了回应,表示并没有使用鸡肉和鸡骨泥。这也就意味着,曝光的范围被网友扩大化了。
有厂家和经销商认为,是一些平台和媒体的恶意剪辑、炒作,让淀粉肠陷入了信任危机,被网友移出了必吃小吃的名单,商品本身并没有什么质量问题。
白居易《卖炭翁》里有句诗说,“可怜衣上身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无论是作为自由职业者或是个体工商户的摊贩,他们都希望能有一个有利于他们经营的市场环境。卖炭的,一定程度上要看天;卖淀粉肠的,则需要塌房的危机能够尽快解除。
一方面,确实需要生产厂商和经营者能够主动积极站出来,拿着证据说话,自证清白。另一方面,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对淀粉肠生产企业进行专项调查,用权威的专业的结果来引导舆论的走向。如果真有问题,尽快要求厂商整改;如果没有问题,尽快驱散密布在淀粉肠消费市场上的阴云。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淀粉肠摊主作为夜市的常见经营者之一,在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后,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消释消费者的疑虑,恢复淀粉肠消费常态,以激发市场助力活力,让夜经济的烟火气能够健康有序地弥漫。(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