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寒暑假前,各种平台上,家长们会收到许多自媒体账号发布的多个假期“不虚度计划”——复习、预习、旅游、兴趣……这些“计划”精确到小时,被许多家长追捧、执行,网络上甚至有家长声称:“从一年级开始,我的孩子就没有虚度过一天。”
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和孩子都陷入了“时间焦虑”的旋涡中,仿佛每一天都必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否则便被视为虚度光阴。这种焦虑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儿童的生活基本被学业占据,“家庭—学校—补习班”三点一线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3月20日,襄城县山头店镇山头店小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游览油菜花海,学习自然知识。古国凡 乔通渠 摄
日常生活如此也就罢了,就连儿童青少年学习之余有限的休闲生活也被功利化、被强行赋予意义,就如报道中的家长宣告的那样,“我的孩子就没有虚度过一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许多孩子的童年似乎被“不虚度”的紧箍咒束缚,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乐趣,更失去了有意义的童年社交。
不可否认,学业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不可否认,一寸光阴一寸金,大好年华不能虚度。然而,过分强调学业、过后强调意义的童年,其实是不完整的,也是充满缺憾的,更可能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社交能力的培养。
专家指出,玩耍社交能够培养孩子的非认知能力,即适应未来社会的情感能力。培养孩子这项重要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与同伴玩耍。孩子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分享、合作,这些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生活同样至关重要。当孩子们被束缚在书本和补习班之间,他们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都可能受到影响,这样的童年无疑是残缺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过分追求“不虚度”的童年,学校、家长把孩子的生活、时间功利化,也容易导致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虚拟世界的诱惑让孩子们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家门,与真实世界中的伙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是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不虚度”的童年观。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多元化的体验,他们需要时间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能够在玩耍中学会社交,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社区社交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安全、友好的环境中与同龄人共同成长。
童年是人生的基石,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充满欢笑与探索的,是呼朋唤友,是日光下的奔跑嬉闹。“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父母绝不应让“不虚度”的焦虑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与自由。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美好的童年,他们才能茁壮成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