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民生事,马上办

2024年04月01日10:46

来源:大河网

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一辆在一定范围内略有超载的卡车,在高速公路上可被免予处罚;下高速后驶上普通公路,则可能因为超载而面临卸载、罚款、扣分等处罚措施”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市长董里建议,从国家层面优化高速公路与普通地方公路超限超载行政执法政策规定,将普通地方公路货运超限超载误差控制按5%的标准执行,与高速公路的执行标准保持一致。对此,在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的当晚,交通运输部一位负责人就给董里打电话,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与董里探讨解决办法。

《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遭受特大洪灾后,经充分征求村民意见,门头沟区决定对村庄进行整体异地安置。从开工到正式交付到村,安置项目仅用了两个多月。“没想到新房盖得这么快!”村民韩福莲感慨地说。

“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则乘机,迟则生变。”从“当晚就回应”到“仅用了两个多月”,彰显的是在办理民生事上的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精神。

一项惠民生的政策,一件暖民心的实事,早一点、快一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民群众就能早一点、快一点得实惠。反之,多拖延一刻、多耽搁一天,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就会减少一分、降低一度。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时,冬天大雪纷飞、狂风怒号,他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迎着大风雪,忍着肝痛,一天内,马不停蹄地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在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为了人民福祉,“他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机器一样”。“现在这么晚了,天气预报说有暴雨,你一个女孩子开车不安全,明早再回吧?”“不行,我今晚必须赶回去,我也看天气预报了,百坭村那用屯可能发生洪涝……”这是“时代楷模”黄文秀生前和家人的对话——她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焦裕禄到廖俊波再到黄文秀,一以贯之的,是“民生事、马上办”的朴素而又伟大的理念。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马上就办的意识”“不能有拖延症,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行动最有说服力。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不断增强“对老百姓的事情,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对各种民生事,无论大小,都能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意识,快字当头,马上办,立刻做,雷厉风行,分秒必争,唯此,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倘若行动迟缓,拖拖拉拉,甚至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仅会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矛盾变成大矛盾,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最终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明代袁宏道任吴县知县时,发现衙吏办事拖沓,到县衙等待讼决的人往往长时间吃住在县城,客栈都住满了,老百姓非常不满。针对弊端,袁宏道大力整顿吏治,推行省讼便民,尤其是处理公案公允快速,办事之人往往只在县城吃一顿饭事情就办结了,百姓称之为“升米公事”!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尚能以“今日事今日毕”之速度解民之忧,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党员、干部,在办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之事时,更应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以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举措办实、办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李红卫)


编辑:韩淼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