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城市和农村,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社区养老……各类新型养老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老年人的逐年增长,如何实现养老服务的供需之间的平衡,考验着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智慧和担当。但无论哪一种养老模式,都离不开党建引领、创新服务、社会参与、机制保障。
坚持党建赋能,创新养老服务“爱心卡”工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一定区域内的信息、资金、人力资源,满足养老服务现实需求,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
靶向发力,方能精准服务。老年人的数量、分布怎样?高龄老人有多少?迫切需求有哪些?只有精准掌握底数,方能靶向发力、精准服务。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通过社区匹配、分片包干、入户上门等方式,帮助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获取便捷的养老服务。坚持数字赋能,利用“浙里办”APP,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推动老人需求与服务事项精准匹配对接,为开展养老服务插上“智慧之翼”。
深耕养老“蓝海”,深化高效服务。唯有拓展服务内涵、扩大养老供给、升级养老服务,方能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呈现更多可能性。把农村作为重点,推进“爱心卡”在农村地区延伸拓展,可以满足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差异化养老需求,让高效养老服务实现无差别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发挥统筹作用,调动村社、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可以凝聚起关爱老人、服务老人的强大合力。
做成常态,以求长效。在做强“爱心卡”功能上重点下功夫,配套建立服务评价机制,通过预约预定、定人定时、上门服务,全链条构建养老服务闭环管理体系,在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的同时,也给养老服务提供了有益参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有充分保障养老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励老年人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让人生后半场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打破传统养老模式的藩篱,用基层党建赋能新型养老,推动更多优势资源、先进力量参与其中,让银发生活“幸福满格”。(常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