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求职旺季,在热火朝天的招聘市场中,年龄门槛这个长期被诟病的现象依然存在。“35岁门槛”仍然影响着不少人的就业。35岁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大多在10年左右,正是知识结构、社会关系和技能水平日趋稳定、生活已经有所托底的时候,职业生涯仍有很多可能性。尽管如此,无论招聘市场还是工作岗位上,总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年龄设限。
从打破“35岁门槛”频上两会热搜,到今年河南、山东等省份将招录公务员的部分岗位年龄调整到40周岁,让“民生愿景”逐步变为“幸福实景”,不仅为“打破35岁门槛”树起“风向标”、做了“好示范”,更有助于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就业年龄歧视,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岁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既有一定的阅历与经验,更积累了丰富的人脉与社会资源,既有朝气蓬勃的干事激情,更有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支撑。然而,正值干事创业、大展宏图的“大好时候”,却遭遇了“35岁”的“就业门槛”,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关掉了“大器晚成者”的“大门”,更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与社会发展进步背道而驰。
“年龄”本不该成为就业路上的羁绊,更不能成为奋斗路上的“绊脚石”,以年龄作为判断职位匹配度的“砝码”,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无独有偶,35岁不仅成为就业者的“门槛”,更一度成为“职场荣枯线”,过度推崇“年轻化”,导致在年龄上搞“一刀切”,以“年龄择优”替代“能力择优”,甚至大搞“层层减龄”,滋生“火箭式”提拔,片面追求年轻化的错误导向,更滋生了投机心理与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其危害不容小觑。
而今,公务员部分岗位招聘年龄调整到40周岁,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更是一种正向激励。当然,跨越“35岁门槛”绝非简单的调整年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建立起与跨越“35岁门槛”配套的体制机制,既打造35岁以下人员的“成长摇篮”,又构建35岁以上人员的“竞争平台”,更要解决体制机制等“后顾之忧”,彻底改变职场年龄歧视,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