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星期宠”售卖乱象亟待规范

2024年04月11日13:20

来源:大河网

在宠物陪伴需求渐增的大背景下,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宠物时却被“坑”。《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反映,宠物在购买时状态良好,但在购买后一周内就会出现咳嗽、呕吐、便血甚至死亡等多种问题,网友称之为“星期宠”。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相关吐槽和投诉不在少数。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在购买宠物时还遭遇过商家加价、捆绑销售的情况,而之后宠物频繁生病甚至死亡,却遇到维权困难等问题。

近年来,宠物行业蓬勃发展。《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指数报告(2023)》显示,在中国结婚率下降与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空巢老人和单身青年比重攀升,催生了更多宠物陪伴需求。《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宠物(犬、猫)数量已经达到1.1亿只,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到4936亿元,同比增长25.2%,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8114亿元,宠物经济呈“井喷式”发展态势。

然而,在宠物行业蓬勃发展,宠物经济呈“井喷式”发展态势的背后,“星期宠”售卖却乱象丛生,消费者不仅遭遇宠物猫、宠物犬等宠物在一星期内死亡的损失,而且还被捆绑高消费。

这些宠物猫、宠物犬为何会成为“星期宠”呢?据专家介绍,宠物短期内生病甚至死亡很可能是因为身上携带了传染性病毒。而犬瘟热、犬细小发病一般就是7天,宠物在店内看起来情况良好则很有可能是商家进行了操作,比如给宠物注射血清、肾上腺素、强烈兴奋剂等针剂,短时间内掩盖宠物染病事实。这说明,商家存在故意隐瞒事实行为,这不仅涉嫌消费欺诈,而且也涉嫌违反动物防疫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此,“星期宠”售卖乱象亟待多方规范。

监管部门要到位。一方面,市场监管、动物防疫检疫等监管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宠物售卖商家的日常监管,做到勤督查、严监管,整治“星期宠”售卖乱象;另一方面,市场监管、动物防疫检疫等监管职能部门应提高对在售宠物的检疫频次,并提供对在售宠物的防疫技术指导,确保在售宠物的健康、安全。

权威部门要发力。相关权威部门不妨给每一户商家的每一只宠物都出具一份权威的鉴定结果,包括宠物有没有携带病毒、商家有没有给宠物注射兴奋剂等,既让宠物的健康状况获得“明示”,又让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同时,一旦遭遇“星期宠”,消费者还可以此为依据,为后续厘清双方责任提供凭证,化解维权难和赔偿难。而消费者更要学会维权,一旦遭遇“星期宠”,既要坚决说“不”,理直气壮地与商家协商退货退款,又要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防疫检疫等主管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任凭无良商家售卖“星期宠”,忽悠、坑骗消费者。

此外,商家应树立“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做到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坚决摒弃“一锤子买卖”的短视经营行为。如此,才能让“宠物经济”行稳致远、蓬勃发展。否则,一旦消费者屡屡遭遇“星期宠”,就自然会“用脚投票”,那么于商家而言,无论是信誉还是收益都会受损,最终“自己把自己作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魏芳)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