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不用预制菜,现炒现做。”近期,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些餐饮店纷纷亮出“拒绝预制菜”的告示;叮咚买菜、盒马等电商平台也纷纷将首页的“预制菜”频道,悄然更名为“快手菜”频道。这些举动的背后,似乎都在与预制菜撇清关系。预制菜不香了?
澄明食品产业园企业员工在进行毛肚精选加工。高萌星 摄
过去几年,预制菜产业一路狂飙,从食品企业到餐饮企业再到电商平台,入局者众多,行业发展热火朝天。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加工企业已超7万家,2023年预制菜产值突破5000亿元。足见“预制菜”火热程度。
然而,“预制菜”野蛮生长的背后也出现不少乱象,消费者对此诟病不少。比如:“预制菜”存有保质期短、存放时间短等缺点,这无疑会给消费者的舌尖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再如:一些餐饮商家使用“预制菜”不告知消费者,这也会因存在消费欺诈而导致一些消费纠纷。
而仅仅因为“预制菜”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乱象,餐饮商家就“一棍子”打死预制菜,选择“拒绝”预制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一方面,“预制菜”也有诸多好处。比如:“预制菜”极大地改变了中式餐饮的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餐饮经营中“人、效率、成本”等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餐饮经营的门槛。此外,预制菜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餐饮经营的食材和能源的损耗。
另一方面,餐饮是人力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中餐,极度依赖厨师的手艺。而预制菜能打破区域限制,突破厨师壁垒,从“厨师驱动”到“供应链驱动”,有可能“克隆”西式餐饮企业“从单店到千店万店”的发展模式。
因此,“拒绝”预制菜不如“规范”预制菜。一方面,餐饮协会不妨出台规范和标准,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并对强化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让预制菜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家有“规”可循,有“标”可依,比如规定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要明示,要求餐饮商家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另一方面,市场监管、消保委、食安委等监管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商家销售的各种“预制菜”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和督查,一旦发现存有安全问题,就应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甚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其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切实守护好“预制菜”的安全。
相信,只要餐饮协会和监管部门形成联动,共同发力,把预制菜纳入“规范范畴”,那么,就一定既能确保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又能守护消费者的“舌尖安全”。如此,“预制菜”照样还是香的。(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