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珍爱,我们的非遗方能“行之久远”

2024年05月28日15:23

来源:大河网

  近期,热门旅游地如洛阳、大同、扬州等许多城市开始有“簪花体验店”,他们大多与汉服体验馆、旗袍租赁店开在一块,前段时间洛阳进入牡丹季,还衍生出牡丹簪花。再就是非遗漆扇爆火,几乎在每个古镇或者国风景区的街头,都能看到游客们把颜色纹样各异的漆扇举起拍照。这些具有高性价比、强体验感、出片神器特性的非遗产品,得到了年轻人的热情追捧。

  笔者认为,对于“出圈”非遗,传承人不能被“泼天富贵”冲昏头脑,而应把握时机,讲述非遗的深厚内涵。

  “出圈”对于非遗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非遗利用新媒体出圈,在吸引大量青年群体、获得海量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播碎片化、实践表演化、非遗传承人话语权分化等问题。不难理解,互联网上对于蟳埔簪花、非遗漆扇的讨论与传播,基本围绕着“哪个店面装造好看”“簪花怎么拍照才出片”“漆扇怎么做才好看”等问题展开。对非遗的传播、讲述也从专业的“圈内人”走向知识素养参差不齐的“圈外人”。面对这一现象,非遗传承人需把握好时代红利,积极讲述、传播非遗本身的内涵和技艺,培育青年传承人和消费者,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和市场占有水平。

  “出圈”非遗终究占少数,对于“遇冷”的非遗,传承人不能“身居高位”,努力贴合年轻人才是生存之道。须知,中国大多数非遗仍然面临着营收靠国家“输血”度日、传承人基本都是中老年群体的困境。尊重非遗原本的特性和气质固然重要,但依靠自己生存下去才是长久之计。当代非遗传承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仅仅守着自己那门手艺,而应在不破坏非遗本真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形式和内容,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才能让更多人看见非遗。在快节奏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让大家先知道非遗,才能让大家进一步了解非遗。

  传承非遗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义务担起时代的接力棒,将非遗传承下去。作为文化大国,我国非遗文化品类繁多,或许无法面面俱到地深入了解每一样非遗,但我们在积极体验非遗、“打卡”非遗的同时,不妨多了解下非遗的内涵;在分享美照的同时,不妨多分享非遗背后的历史与韵味。每个人给予关注,注入珍爱,我们的非遗方能“行之久远”。(黄思淼)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