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前置干预科学防范求职“付费内推陷阱”

2024年05月29日08:01

来源:大河网

正值高校毕业季,一些不法分子和无良机构借机挖“坑”设“套”,类似“付费内推”“有偿就业”等乱象时有发生,在一些网络平台上稍一搜索,“×万元进入电网、烟草、铁路、石油等好企业”“只要报了3万多元的全流程服务班就有98%的上岸率”等信息就会纷纷涌现。

“付费内推陷阱”的最入骨刻画,就是想实习找工作就要先砸钱“买机会”。所谓的“付费内推”,其实就是中介机构和个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所谓实习、就业岗位资源,借助大学生急于获得进入名企大厂实习机会、充实简历、提升就业竞争力等“实习求职需求”,以及借助部分用人单位出于提高人才聘用质量,采取由专业人士、内部管理人员推荐优先用人措施,以提供实习机会、就业机会为诱饵,挖“坑”设“套”,坐地起价,对大学生实施“内推欺诈”。

“付费内推”在实习就业求职市场尤其是网上求职市场屡见不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走出高校后,普遍面临就业和求职焦虑,但自身却对简历完善、职业规划、就业选择、实习机会申请等不熟悉不了解。而且大学生猛然走出校园,面对的是与学校和家庭生活截然不同的纷繁复杂社会环境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导致他们面对实习求职就业困境和焦虑时不明所以、不知何为,仅靠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和口口相传的学兄学姐求职经历指引,懵懂前行于求职之路,面对贩卖焦虑、直击内心就业困惑痛点的不法中介机构和非法就业骗局,难免不明就里坠入“付费内推”陷阱,给自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是难以磨灭的求职阴影。

“付费内推”其实就是拿着所谓的实习岗位、就业资源忽悠蒙骗大学生。事实上相对于实习和就业而言,免费才是正常,付费必存猫腻。但卑劣行径之所以猖獗泛滥,除了大学生缺乏“安全求职就业免疫力”,关键还是用人单位对实习认识不足、对实习资源管理利用不科学,更有选人用人标准存在异化畸化鄙夷所致,而最大的罪魁祸首,则是用人中介、培训机构、牟利个体违反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劣迹斑斑。“付费内推”侵犯大学生就业权益,更是损及用人单位形象和选人用人质量的欺诈之举,借助实习资源和就业资源中饱私囊,也是一种严重违法违规应予严惩的恶行,此类行为害人害己,应立即叫停遏止。

遏制和防范“付费内推陷阱”,关键要对症下药,前置科学干预引导到位。日前,教育部在部署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时专门提出,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优化行动,在播出系列“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基础上开展一系列促进就业和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行动。按照要求,当务之急,一是各高校要主动上好“科学就业课”这堂大学生毕业“最后一课”,围绕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形势政策讲座、党团组织活动、带生访企等,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高校要走出把学生送出校门就事毕的心态,主动设立毕业生就业咨询热线等搭建校生、师生联络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进展和求职诉求。二是多方发力,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教育、劳动执法、市场监管、高校、公安、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要主动发力,结合毕业季“就业诈骗”滋生泛滥现实,利用就业平台、学校教育、就业市场普法、公益讲座等多种方式,开展专题安全就业宣传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招聘付费”等就业陷阱,同时采取设立官方就业咨询热线、政策解读、完善举报投诉平台等办法释疑解惑,帮助大学生擦亮慧眼,防范类似“付费内推陷阱”为非作歹。三是强化监督,从严追责,科学净化就业市场。教育、公安、劳动、市场监管、网信、文化、卫健等有关部门要建立联合执法监督监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从严治理非法贩卖实习岗位和就业资源行为,严查网络平台擅自发布违法违规招聘求职信息行为。要做到常态巡查与专项治理、投诉处置与延伸查处追责相结合,对每起涉及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案事件都要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责必追、有恶必惩,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通过以案释法广而告之,切实防范和遏制类似“付费内推陷阱”式不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朝军)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