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互联网时代,“基层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它如同网络上那句“我太难了”的感慨,深深枨触着每一名基层干部“热辣滚烫”的内心。然而,减负不能只是在嘴上每天高喊的口号,更不应成为形式主义的又一场“凡尔赛”,而应是一场实打实的“硬核”减负。所以,基层减负,关键在于“精减”而非“虚减”,要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使每一份减负都能落在实处,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
众所周知,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直面问题、抓好落实的“最前沿”。但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工作往往被各种“文山会海”“表格地狱”所困,仿佛陷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996”模式。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减负”如果只是做表面文章,比如减少几个会议的名称,却不触及实质内容;抑或是合并几张报表,却增加了填报难度,那这样的“减负”无异于给疲惫不堪的基层工作者送上一杯“毒鸡汤”,看似“暖彻心扉”实则“百害而无一利”。
真正的“精减”,应该像网络上流行的“断舍离”一样,敢于对那些多余的流程、繁琐的手续、无效的考核说“拜拜”。它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基层工作的痛点,用“大数据思维”去识别哪些是真正需要保留的“精华”,哪些是可以优化乃至剔除的“糟粕”。正如网友们常调侃的“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减负也需要这样直击要害的简洁逻辑:识别问题、制定方案、执行到位,每一步都要力求精准,不搞花架子。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落笔至此,更应该看到,实现“精减”还需鼓励创新。基层工作中不乏一些陈规陋习,它们或许在过去发挥了作用,但在快速变化的今天,已经成为束缚效率的枷锁。我们必须有勇气突破这些无形的障碍,比如通过移动办公软件提高沟通效率,在公文收发、处理等工作上让技术成为基层减负的“神助攻”。同时,减负不是“躺平”,而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跑”。这意味着要注重激发基层干部的能力和动力,让每个人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而不是为减负而减负,最终导致“软实力”的流失。
为基层减负,为实干喝彩。基层减负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任务,充盈着创新策略与深切人文精神的双重奏响。这不仅需要“刀刃向内”的坚决行动,还应蕴含对基层干部深切的理解与支持。总之,只有当“精减”真正取代“虚减”,基层才能够挣脱“压力山大”的枷锁,在“轻装上阵”中成功绘就一幅“减负不加负,提质又增效”的实干图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江琦、罗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