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5月8日在辽宁沈阳举行,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活动开幕式上,公布了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名单,并进行了“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讲述和“文明时刻”文物传播项目推介活动。
观众正在参观展览。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星河灿烂。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其他三大文明相继消失,唯有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生生不息。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彩,中国文物汗牛充栋。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重见天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和遗存。
文物保护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知道,文物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毁坏将会成为永久的文化遗憾。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时强调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华夏大地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人文和自然遗存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从九曲黄河气势磅礴,到滚滚长江奔涌不息;从万里长城蜿蜒巍峨,到京杭大运河贯通古今;从都江堰到甘肃莫高窟……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着千年文脉。“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保护好这些文化历史遗产、遗存,我们才能上不愧古人,下不愧子孙。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当好文化遗产的守护人,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让古老的华夏文明得到弘扬和光大。
建好博物馆,做好大事业,塑造一个个“文明工程”。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明,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博物馆行业是一个专注于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社会服务性行业。这个行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的机会,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6565家,位居全球前列。其中,国有博物馆占比较大,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非国有博物馆涌现。为了鼓励公众参观博物馆,我国政府持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目前,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已实现免费开放,公众能够享受到博物馆带来的文化福利。通过建设博物馆保存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库”,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文物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人人建设。当今,我们处在数字化时代,这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无限可能。一方面,我们要对历史文物进行抢修,尤其对那些即将毁坏的文物,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抢救性复原,决不能让文物遗憾留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遗存进行“数字复制”,刻录成光盘和视频,为后人留下完整的历史文物资料。我们看到,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文物保护的抢眼亮色,采用高分子绷带等新技术提取整根象牙;运用3D打印技术,为大质量青铜文物穿上硅胶膜制作的“软猬甲”;同位素追踪溯源技术,为文物来源研究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年轻人熟练运用新科技,在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着力写好发展和保护这篇大文章,共同繁荣我国文物百花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让进步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前程。中华文明星河璀璨,一件件文物不仅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藏,更见证着久远的华夏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华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动力和源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愈来愈先进、保护对象愈来愈丰富、保护制度愈来愈有力,守护传承中华文化的氛围愈来愈浓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我们勠力同心,携手同行,大力发展文物保护事业,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让文明进步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