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夏粮主产区小麦收获进度加快。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57亿亩,收获进度近半。伴随夏收,夏播也在有序进行。
粮食稳产、增收,才能为农村经济提供强大支撑。事实上,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经济大局才能稳住。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9541万吨,比2022年增加888万吨,增长1.3%。粮食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端牢“中国饭碗”,就要坚持“全链条节粮减损”,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盯紧盯牢,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与农民丰产丰收。
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传统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距离现代农业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当前北方的良田一望无际,南方的梯田和坡地利用率则稍微低了一些。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实施高标准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土地整理,完善灌溉体系、产业道路,提升地力和利用率,探索稻鱼共生、稻虾共育的模式,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和连片化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加快农业智慧科学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核心的竞争优势,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建好农业专家服务站,引导更多的“新农人”到广阔农村去。要加快全数字化管理进程,通过数据分析来预防病虫害,以科学化的补给、浇灌提高产量,让农业生产舒适度更强。
搭上数字快车,实现农业产业弯道超车。粮食安全不单单是种粮面积不减少,不单单是种粮产量有增加,更要在入口处把好安全关。对于群众来说,“病从口入”就是一种不放心。要通过农副产品的“身份证”即二维码来追溯全链条安全,让生产过程以及产品营养价值等方面都清晰可见,给人民群众更大的安全感。当然,也应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冷链物流等形式,让农副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加快农旅融合,探索文化振兴发展之路。当前,部分地方党委政府通过微视频宣传等方式打响了知名度,又同步举办一些“村超”“村AB”“田间运动会”“采茶周”等文体活动引流,让更多的人来到乡村,带动了乡村旅游,带动了地方发展。这一模式值得点赞,也为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到产业发展,必须集结14亿多中华儿女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绘出乡村和美的幸福蓝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