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大量机构假借支教之名,实则通过营销卖惨的手段来谋取利益。这一行为让原本承载着教育公平与希望的支教行动,变成了一场场精心策划的“生意经”,不仅侮辱了扎根山区奉献自己大好青春的支教志愿者们,还消费了广大群众的爱心,以及损害了需要接受长期系统性教育 的孩子们的权益。
谈到支教,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些勇敢投身于偏远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的志愿者们。支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背后蕴含着一份深厚的情感和责任。这不仅是对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的一种有益补充,对于支教者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锻炼。对于孩子们来说,支教者的到来,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视野。他们可以通过支教者的教导,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拓宽自己的眼界。而对于支教者本身来说,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教育。
而现实生活中,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原本以公益为目的支教项目却变了味。他们打着公益支教和助力乡村发展的幌子,将支教活动商业化、产业化。甚至出现了“支教一周,收费数千”的荒唐现象。这种商业化运作不仅违背了支教的公益性质,也挤占了那些真正需要这份工作、想为这片土地奉献的人的机会,也会让一些真正有志于投身乡村教育的支教者们望而却步,影响支教队伍的建设。
教育是一门神圣的事业,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支撑,只会误人子弟。
由于部分机构支教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稳定性存在差异,未能提供持续深入的教学和交流,导致支教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如同“蜻蜓点水”。频繁更换的“公益课堂”和“免费夏令营”使孩子们疲于奔命,却未能从实质上得到教育上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无视孩子们真实需求、过度消费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情的行为,不仅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还可能伤害他们纯真的情感,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的成长弊大于利。此外,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支教模式,也使参与支教的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支教活动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它不仅能够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提高乡村儿童的教育水平,还能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如果支教活动沦为“生意经”,那么它就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将支教变为营利行为,对于那些出于真诚热爱教育的志愿者,需要建立健全的支教服务平台,以促进支教组织与需求地的有效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确保教育资源得以合理、高效地分配。这样,才能确保支教活动的核心价值——公益和教育本色得以坚守,才能让宝贵的教育资源连同关爱一起,流向祖国真正需要的地方。(章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