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6月20日至21日在济南举行。全会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更加扎实有力做好各项工作。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求实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现场(来源:齐鲁壹点)
创新为引领,向“新”而行,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能源、新兴产业、新业态新优势。山东是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省份,41个工业门类山东全部拥有,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省、工业大省。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山东累计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位居全国第1,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构建形成了“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集群发展模式。放眼整个山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形态,正在成为山东的自觉行动。新能源、新兴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步伐,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抢眼亮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省“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科技创新为山东经济发展产生新动能,带来新活力。
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山东装备“智”造步伐,让新质生产力有一个全面跃升。山东是一个装备制造大省,多年来的工业积淀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然而,既有的工业布局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腾笼换鸟,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布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脱胎换骨。去年11月发布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指出,实施“装备赶超”专项行动,支持动力装备、工业母机装备、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集群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对标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自主可控装备研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无创新则无发展,行走于齐鲁大地人们会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智改数转网联”让老厂房变成了智能车间,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做好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加持,实现装备“智”造水平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才会成色足。
数字赋能,“驭”数前行,数字改变生活,数字引领未来。当下,数字经济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今年5月,全国首个覆盖省级区域的算网基础设施——山东算网平台正式启用;6月,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潍柴智能数字化工厂全线达产,第15000台发动机下线……夏日的齐鲁大地,生机勃勃,“新”意盎然,处处涌动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气息。沿着济南经十路一路向东,驱车进入历城区彩石片区,一座超大圆柱体状的大楼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里是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科技园为核心,延绵、辐射周边14.2平方公里,一个“数创绿谷”——“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正加速崛起。随着云知声、中晶芯源、至晟干细胞等90余家企业入驻,数字经济形成了集成电路半导体(传感器)、信创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链条,生物医药形成了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医美抗衰、细胞治疗四大产业集群,一座面向未来的科技新城快速成长起来。如此“亮眼数字”,这只是山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缩影。
向“新”而行,提质增效助力高质量发展,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山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绩斐然。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也是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殷殷嘱托。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全省人民要凝心聚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勠力同心,向“新”而行,激发干事创业新动能,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