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左右,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随之而来的志愿填报及录取是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近日,不少高校在2024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上介绍了学校本科生转专业的新规,进一步降低学生转专业申请门槛,政策灵活度更高,可选择次数更多。
降低高校转专业门槛是一项积极的举措,这一政策调整也是高校对学生需求的回应,促进个性化发展。2016年,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32.4%的受访者尝试了但没成功,30.4%的受访者只想过没尝试。近年来就业压力导致考生对专业就业前景格外关注,这也是高校调整转专业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转专业放开体现了“学生是第一主体”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兴趣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高校“自由转专业”制度引起广泛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广大高校学子苦于专业之困久矣。就业压力导致大家对就读专业的未来就业预期,允许学生多次申请转专业,这样不仅让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和选择权,还帮助学生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满意度,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目标。想转专业,不被高考当时的选择局限,但降低转专业门槛并非意味着完全无门槛。当前,转出不设限制,但转入仍需通过面试考核等程序。各学校学院也都有完备的考核体系,以确保转入学生的质量。
对此政策,舆论反应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给了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找到最适合的专业,能让学生有机会学习真正喜欢的内容,促进深度学习。但也有声音提出担忧。一些热门专业人数有限,转入可能更加困难。更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
学生在考虑转专业时应明确目标,理性选择。近两年在高考的志愿填报呈现一个明显的倾向,因就业压力导致大家对就读专业的未来就业预期特别在意,这也是今年学校在转专业上政策调整的原因之一。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以及各专业的情况,避免盲目选择。选择的时候立足个人实际,根据自身兴趣、能力、职业规划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切勿盲目追随热门专业,或冲动转专业。
转专业之后面临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转专业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更多有转专业需求的学生成绩并不理想或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可能只是看到专业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专业的系统和专业性。转专业后,依然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挑战。因此,更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努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扎根生长,才是转专业政策的意义所在。
转专业也是系统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管理。能否做到“给拔尖的同学锦上添花,给不适应本专业学习的同学雪中送炭。”要做好统筹规划,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和培养方案,避免不同专业间水平悬殊。同时,要及时公开信息,确保转专业过程的公平公正。对学生个体而言,需要理性选择。不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要考虑个人兴趣、能力和发展。做好职业规划指导,让学子在大一尽早了解转专业要求,努力达到相应标准。
总之,高校降低转专业门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和个性发展,但需谨慎对待,避免影响学业。高校降低转专业门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应该理性对待这一机会,全面了解情况后再做决定。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则需要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落地实施能够真正有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刘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