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名举报乔老师诈骗了很多家庭,他作为一个老师却让我认识到了社会的险恶。”6月30日,在短视频平台上,名为“初三八班王南皓”的未成年人博主更新的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他实名举报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乔老师”剽窃其视频内容卖课。7月1日,在某短视频平台,记者发现,涉事博主“乔老师”已更名并删除了全部视频。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严峻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社交平台上的“照搬”式盗图盗视频行为更是屡禁不绝。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6.4%。然而,与之相伴的却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频发,这不仅损害了原创者的利益,也破坏了网络的公平竞争环境。
回顾过去,类似“痞幼”盗用“丁亦然”原创视频片段的事件也曾引发轩然大波。尽管最终“痞幼”发布了道歉声明并删除了视频,但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不足以对侵权者形成有效的震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维权难度大,违规成本低。
“照搬”式盗图盗视频现象的危害不容小觑。原创者倾注大量心血创作的作品,在社交平台上被轻易盗用,不仅是对其知识产权的践踏,也是对创作热情的打击。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会破坏社交平台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可能导致网络信息的混乱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给公众带来误导和不良影响。
那么,为何“照搬”式盗图盗视频现象如此频发呢?究其原因,一是部分用户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对侵权行为抱有侥幸心理;二是社交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对侵权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三是部分博主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获取曝光量。
针对这一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遏制。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平台所有用户的知识产权意识,让他们明白,网络图片和视频作品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不能随意“照搬”使用。其次,社交平台应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对盗图盗视频行为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应立即采取删除、封禁等措施,并优化举报机制,方便用户进行举报和投诉。
同时,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加强对盗图盗视频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和图片进行识别和比对,以发现潜在的盗用行为。此外,区块链技术也可以被用来保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为原创者提供更加坚实的保护屏障。
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发现的盗图盗视频行为,不仅要删除或下架相关内容,还应通过完善法规等手段对违规者进行严肃惩罚。例如,可以实施罚款、惩罚性高额赔偿、封禁账号等措施,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