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AED不上锁但不能没有“安全锁”

2024年07月08日19:19

来源:大河网

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下称《规范》),明确提出,广州将按照3~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原则进行配置。同时,AED应安装在显眼、易于发现、方便取用的位置,不得上锁、不采用扫码开启。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被誉为“救命神器”。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400万,其中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多达54万,并且9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获救。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迟1分钟救活的希望就降低7%~10%,所以AED被誉为“黄金四分钟救命神器”,是抢救心脏骤停等意外的好帮手。

基于AED独特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明确优先在人口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据了解,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5000台,其中地铁站、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实现AED全覆盖。而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尤其是关于科学合理配置、不得上锁、不采用扫码开启等要求的具体明确,更是对AED管理使用精准科学并提高使用效率的管理细化和完善到位,这对于充分发挥AED作用而言,深远意义毋庸讳言。

AED不得上锁,不开启扫码启用,开放管理必能最大程度保证第一时间启用并及时有效开展心肺复苏救治。对于AED而言,不加锁最大程度减少启用障碍是必须的,但保证其设施安全到位、周边无障碍性影响更是必须的。作为公共设施,尤其是肩负“救命神器”神圣职责的AED,不仅需要科学精准普及配置到位,更需要每台设施都能立马可取、即时可用,而没有任何设施故障和意外影响,更不能有任何人为非人为因素影响作用发挥。AED一般配置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这些开放性的场所更易受到人流、个体行为等影响,一旦AED设施附近出现随意停放、摆摊设点、人流拥堵、广告遮盖、临时设施摆放遮掩,或者平时、夜间等特殊时间段面临恶意开启或随意使用行为等,必然会导致AED正常启用使用受到影响,甚至存在功能受损,不仅自身面临不安全,公共健康安全更让人担忧焦虑。

同样,AED作为公共设施和“救命神器”,虽然在公共健康安全方面意义深远、作用巨大,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其意义作用和具体使用方法。如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使用素养不足,必然导致日常关爱保护意识不强,紧急启用方法不科学等现象发生,这些都是影响AED作用发挥的负面因素。由此而言,AED不上锁是出于便利启用并切实发挥作用,但从规范管理和科学发挥作用角度而言,AED同样更需要一把无形的“安全锁”,也就是保障其时刻处于待命状态、时刻可以科学启用发挥效用状态。这就需要从提高认识、科学维护、巡查监管、保障有效等方面入手,为AED装上一把“无形安全锁”。

一方面,卫健部门要加大AED作用宣传,强化专业使用方式方法宣传普及,通过公益广告、AED使用和保护公益提示提醒、在AED设施附近醒目位置设置保护警示标志、故意损坏问责办法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AED设施的关心关爱程度,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提高正确、科学、及时使用AED的能力和素养,为其安全发挥作用夯实基础。其次,卫健、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交通以及公共管理机构要通力协作,为AED构筑安全防护网。要通过建立平台导航、破损信息上传共享、强化日常巡查、加强执法监管等,为AED设施创设无障碍管理环境,坚决遏制AED周边可能出现的乱停乱放、摆摊设点、人流拥堵等问题,并从严查处随意启用、恶意破坏、人为影响AED作用发挥的现象和行为,确保AED置身于安全无障碍环境,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急救作用奠定扎实基础。这些举措对AED作用发挥而言更是意义深远的“安全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朝军)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