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警惕“穿马甲”式的劳动侵权

2024年07月09日13:20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有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所谓合作协议,或者以学徒、帮工等形式用工,“理所应当”地将工资美其名曰“补贴”“生活费”等,模糊事实劳动关系,给劳动者维权造成不小的困难。给工资起个“别名”,穿上“马甲”,是一些用人单位试图掩盖劳动关系的障眼法,目的是想误导、迷惑劳动者,给劳动者维权设置障碍,以降低用人成本,规避工伤保障、社保缴纳等用工主体责任。这类损人利己的避责算法,根本经受不起法律的检验。

给工资起个“别名”换上“马甲”,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决定或改变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真实关系,也不能抹杀劳动者的权益和用人单位的责任。一些用工单位“穿马甲式”的劳动侵权,终难逃司法部门的“法眼”。近年来,法院以公正判决让用人单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判例”,给违规用人单位敲响了警钟。

其实,一些用人单位给劳动者报酬穿“马甲”的把戏,也是不难看穿和识破的。如果用人单位是适格的用工主体,劳动者是适格的劳动主体,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具有人身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无论用人单位耍什么样的花招,都是无法改变的。

作为用工单位,通过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保、不提供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保障相关福利的“四不操作”来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短视且违法的。暂时的侵权“获益”会埋下更多的劳动纠纷隐患,今后会付出更大的代价。“马甲”穿得再多,也难逃法眼金睛,到头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终究是得不偿失。增强依法用工意识,守住诚信用工底线,才是单位用工正道。

作为劳动者,既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也要提高维权意识,更要具有遇到不法侵害大胆维权的勇气。除了通过用工单位的“四不操作”进行辨识外,《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也对劳动者权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帮助劳动者在合同签订、证据收集、投诉举报、劳动仲裁等方面赢取主动,是劳动者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护身符”。

人社部门、工会、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配合,依托事实和法律支持劳动者的维权诉求,为劳动者守牢维权防线,以公正司法筑牢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堤坝;依法依规约束用工单位增强自律意识,恪守法律底线,规范用工行为,全面承担用工责任。只要多方联动,综合施治,织密法律之网,高悬法治之剑,施展雷霆手段,“穿马甲”式的用工侵权行为就一定无处可逃。

总之,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要自觉遵循劳动法规定,真诚呵护每一位劳动者;劳动者要学习和熟悉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相关部门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违法整治力度,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如此,定能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新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华凌)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