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健全法治体系,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让中国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法者,治之端也”,国家治理必须从法治入手,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十余载斗转星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改革与法治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向前。依法治国,执政之要。2013年11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设专门一个部分部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历史坐标上。法律是社会的根本遵循,唯有坚持依法治国,国家才会有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才会行稳致远。
系统集成,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推进中国法治建设不是高谈阔论,需要务实与理性,要具有可操作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几百部法律法规。2021年初,《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一亮相,就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这份规划与《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一道,勾勒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施工表”“路线图”,构建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依法治国不是空头支票,需要更为详尽的法律支撑。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既有的法律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法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做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时代同步。比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过去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撑,存在着“空白点”,现在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行为进行规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
强本固基,筑牢中国法治建设根基,把国家安全上升到法律高度。国家安全乃“国之大者”,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近年来,国家安全法、粮食安全保障法、反外国制裁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制定或修改,逐步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国家安全关乎江山社稷,关乎百姓福祉,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只有筑牢国家安全这个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才有可靠保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构筑国家安全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推行良法善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法律期许。当前,随着民主与法治意识的增强,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学法用法开始成为公民自觉。然而,人们必须看到,依法行政还不够彻底,有些地方的执法部门滥用公权力,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等闲视之。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党中央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的涉黑组织数量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清除积弊沉疴,政法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法治权威得到彰显,为进一步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组织保证。人民尊崇法律,才会彰显法律的力量,用良法善治进行国家治理,法治中国前景才会未来可期。
法以治国,奏响法治中国“最强音”。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法律是保障。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在新时代奋进激荡,向着民族复兴澎湃而去;全面依法治国步履铿锵,法治中国建设前景光明、催人奋进。新征程,新使命;新时代,新作为。我们要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法治中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