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法律手语专业人才”不该是稀有人才

2024年07月16日10:13

来源:大河网

毕业前夕,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罗茂月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作了一次总结:第一次接触听障人士,用4年时间熟练掌握了手语,参加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10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残疾人普法活动20多次……作为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的第一届毕业生,罗茂月和班里的30多名同学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是全国高校首个本科法律手语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班里培养出的学生既懂法律又懂手语。

图源:上游新闻

在法治体系中,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理解与执行法律的前提。然而,对于广大听障人士而言,这座桥梁似乎被无形地拆解,使他们在法律面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在寻求法律帮助、参与诉讼活动,甚至在日常生活的法律事务中,都面临重重阻碍,也成为法治社会构建中的一个明显短板。听障人士的法律痛点,不该是法律服务的盲点,我们需要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

罗茂月,作为第一批“既懂法律又懂手语”的法学毕业生,为我们展示了“法律手语专业人才”的独特价值。四年时间里,他从零开始接触手语,直至熟练掌握,其间参与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10多次,普法活动20余次。他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对法治社会多元包容性的生动诠释。他和他的同学们,如同法治社会中的“双语使者”,既能深入法律的殿堂,又能跨越语言的隔阂,将法律的正义与温暖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听障人士。

在法治社会的广阔舞台上,每一个群体的权益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尊重与保护。然而,当我们聚焦于听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时,却发现他们在法律面前往往因沟通障碍而举步维艰。“法律手语专业人才”不仅不该是稀有人才,而且应成为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对于听障人士而言,“法律手语专业人才”的存在,意味着他们能够摆脱沟通壁垒,真正进入法律的视野,享有平等的诉权与辩护权。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能为听障人士提供及时、精准的法律翻译,确保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通过普法教育,提升听障社群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勇于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庞大的听障群体和复杂的法律需求,现有的“法律手语专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因此,应当借鉴西南政法大学的经验,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更多的法律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这一领域。同时,司法机关、残联组织、社会团体等也应积极参与,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更多实习、就业、进修的机会,让这些专业人才能够在法治土壤中茁壮成长。

在法治社会建设的征途上,我们需要更多“既懂法律又懂手语”的专业人才,助力构建一个无障碍、全覆盖、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