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打造“中国光谷”新高地,书写自立自强新传奇

2024年07月15日10:40

来源:大河网

“中国光谷”,全国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诞生过我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到光谷考察,他走进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登上光纤拉丝塔,不顾拉丝炉刺眼的光芒,观看了光纤预制棒被熔化拉丝的过程。他对大家说:“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就在总书记考察光谷三个月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随后,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从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到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一系列改革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创新从此步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让“中国光谷”成为科技“领头羊”。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成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多年来,“中国光谷”立足科技创新体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科技之路,成为科技创新的示范样板。“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成立一年来,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围绕园区“221”产业体系,以服务光产业发展为契机,通过整合优质产学研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打造创新型发展生态等3个着力点,推动联合体建设做深做实。创新发展为中国光谷带来生机与活力,科技成果转化成果颇丰,成为新兴领域的排头兵。

  科技赋能,向“新”而行,打造“中国光谷”新高地,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创新是灵魂,无创新则无发展。创新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强力支撑。向“新”而行已经成为新的科技发展趋势,新能源、新兴产业、新业态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助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谷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66%、国际市场25%,销量世界第一,培育出中国信科、华工科技、长飞光纤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在产业体系上,目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加快构建“两强带动、两新融合、抢抓未来”的“221”产业体系,一大批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在国防、科技、国民经济等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抢眼亮色。 2023年,光谷GDP全年增长4.7%,总量达到2715亿元。

 找弱项、补短板,以创新人才为支撑,打造“中国光谷”新高地,破解垄断难题。事业兴盛,唯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中国光谷”之所以30多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放在首位。为了打破国外垄断,国家相关部委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基金、税收优惠、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武汉市和光谷出台“千企万人计划”、“武汉英才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给外地引入的高端人才提供各类生活、金融支持。得益于人才支撑,激活了创新发展的一池春水,富含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无人机生产、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国民经济等提供了新动能,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打破了先进国家的技术垄断,初步实现了科技的自立自强。

  发展光谷产业前途远大。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我国到21世纪中叶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目标宏阔,令人期待。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仅仅有一两个中国光谷不行,必须有千千万万个中国光谷。我们应该意识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自立自强依然任重道远。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中国光谷”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辐射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可以说,“中国光谷”遍地开花之日,便是中国科技强国建立之时,让我们共同努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夏强)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