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校园霸凌”如何才能彻底解决

2024年07月22日20:10

来源:大河网

近日,电影《默杀》在院线热映,故事围绕一所女子中学的校园霸凌事件展开,让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社会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谁“杀死”了惠君?是残酷的施暴者,沉默的旁观者,还是不作为的校方?答案不言而喻,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相比于剧情,现实往往更加残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展开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大同大成双语学校霸凌案、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广西南宁13岁男生被泼开水事件……一桩桩校园霸凌案件令人发指,也引人深思——如何治理校园霸凌这一教育领域的顽症?近年来,校园霸凌呈现出低龄化、行为暴力化、手段多样化等特点,需要织好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协同防治的安全网。

郑州:普法宣讲进校园。(大河网资料图)

让法律落地、制度长牙,架设“高压线”。目前,我国宪法、刑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虽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作出了相应规定,但仍存在校园欺凌认定标准不清且缺乏可操作性、在未成年人保护和刑事惩戒间缺乏过渡惩戒机制等问题,导致大多校园霸凌事件被轻处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防治校园霸凌应当整合已有规定,将其提升至专项立法,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教师的惩戒权等,建立监护人责任追究机制,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同时,在各方职责范围内不断细化和完善相关政策,让制度“长牙”,给欺凌者一定程度的威慑,如成都中考政策明确,校园欺凌者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并在录取中最后投档。

家校社联动、同力同行,织密“安全网”。家庭失教、教育体制的冷漠、社会不良情绪的传播等皆可成为校园霸凌的成因,因此防治也需要建立家校社联动协同机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要在正确教育观下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关系,在异常时及时捕捉孩子的“求救信号”,让孩子在受欺负时有“说出来”的底气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学校是保护孩子的第一道防线,要建立健全校园霸凌的预防处置机制,畅通举报和倾诉渠道,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开展相应的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事件发生后从起底摸排、及时上报、调查处理和心理干预等全方位考量,对受害者帮扶救济,对施害者严厉打击,并把治理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同时,社会要营造对校园霸凌“零容忍”的氛围,公检法司、教育、宣传、民政、妇联等部门形成合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支持体系,织密织细防治校园霸凌的“安全网”。

多部门协同、分类施治,筑牢“防护堤”。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班主任、法律顾问、民警等的作用,在校设置防治学生欺凌的专门机构对事件性质予以认定。不涉及犯罪且情节轻微的由班主任以公开道歉、检讨或适当补偿等方式处置,情节恶劣的在学校层面以适度赔偿、教育处分等方式解决,并联系公安介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置;构成犯罪的,对情节轻微或初犯、偶犯的,坚持“少捕慎诉”, 强化训诫和教育矫治措施,对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坚决依法定罪惩处。同时,对受害者采取经济救助、心理疏导等多元举措,让受害者感受司法的柔性与温情,让施害者在制度框架内付出应有的代价。

《默杀》中的林在福在诉诸秩序与法律无效时选择了以暴制暴,现实中也不乏“宁愿去监狱探望,也不想在坟墓前哀悼”的言论,只有法治护航、关爱赋能下的多方联动协同才能避免电影情节、网络语言照进现实,如《第二十条》中韩检察官一般,时常反思“我们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了他们手里”,让家长知晓以暴制暴不是应对校园霸凌的最优解,给未成年人对校园霸凌说不的勇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凤霞)

编辑:赵地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