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网络直播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走红,成为大众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这一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低俗、虚假直播内容也悄然滋生,如同网络空间中的杂草,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针对这一现象,中央网信办及时出手,启动了“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旨在拔除这些网络“杂草”,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网络直播用户众多,低俗虚假直播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一些主播为了追求点击量和打赏,不惜制造低俗内容,甚至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道德风尚。窥一斑而知全貌,比如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洛阳市市场监管局12315三级执法网络受理的直播带货、网红带货类消费投诉14起,较去年同期增长3倍。因此,整治低俗虚假直播在河南省同样显得非常迫切。
此次专项行动明确指出了五类重点整治的问题,其中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等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智商的侮辱,更是对商业道德的践踏。在河南省,就曾出现过主播通过虚假宣传售卖劣质商品的情况,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郑州某百万粉丝主播在带货直播间内称产品为美白淡斑天花板,涉嫌虚假宣传被罚9.5万元。而“伪科普”“伪知识”的传播,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任何误导性的信息都可能对公众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传播“软色情”信息、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权益等行为,更是触碰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如通许网信部门在工作中发现,属地网民云某为吸引粉丝,在短视频平台刻意打造低俗人设,发布有违公序良俗视频,无底线博取流量,传递不良价值观。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稳定,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这些乱象,中央网信办的专项行动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网络空间乱象治理的决心,也为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河南省,这场整治行动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然而,要彻底整治低俗虚假直播,不能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一阵风”式行动。网络直播平台作为内容分发的重要渠道,必须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平台应该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对违规内容实行“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低俗虚假内容,应立即删除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网络主播作为内容的生产者,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拒绝传播低俗虚假内容。
在河南省的以往类似整治行动中,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已经开始加强内容审核,对违规主播进行封禁处理。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低俗虚假直播的蔓延势头。但是,要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广大网民应该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低俗虚假内容,用实际行动支持那些传递正能量、有教育意义的直播内容。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大立法和监管力度,为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河南各地的整治行动中,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些举措为网络直播行业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整治低俗虚假直播、清朗网络直播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网民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个清朗、健康、充满活力的网络直播空间,让网络直播真正成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正能量源泉。(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