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某男子3个月用医保买了15年的药,转手倒卖给药贩子;以王某为首的诈骗团伙,利用他人医保卡分批次、分剂量配取药品,案发时被查出近30吨药品……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医保骗保呈现出新特点。一条由“职业开药人”、药贩子、药店、诊所勾连起来的“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正侵蚀着国家医保基金。
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共计1213件,案件数量逐年增长且增幅较大。而从以上报道的相关典型案例来看,当下,“医保药”流失也是漏洞巨大,骗保犯罪已经呈现点多、面广、职业化倾向,形成收卡、医保开药、收药、销售医药机构、购药患者“一条龙”完整产业链,各环节涉及的行为人、参保人、收药人、医药机构均属于共益者,共同侵蚀医保基金,损害全体参保人的利益,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同时,“回流药”脱离正规流通监管环节,也增加了药品安全隐患,危害不可小觑。
“回流药”之所以广泛存在,与不法分子十分狡猾,部分患者逐利心强、法治意识淡薄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收购“回流药”瞄准的多为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这些人实际上长期需要用药,有的要求医生开最大用药量,或者针对同一病症开多种药品,不仅使“医保药”倒卖成为可能,而且还通过相互“掩护”,让骗保行为很难发现。
当前患者报销范围越来越大,报销比例越来越高,给医保监管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也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医保、医疗、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无论如何,别让“医保药”变成“回流药”,守牢医保“救命钱”,必要且紧迫。为此,必须用好监管“大数据”,久久为功。
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与时俱进,加强对医保使用的审核和监督,建立健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利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甄别参保人员参与骗保情况,实现对医保体系运行状况的更精准掌握,降低信息不对称局面,防堵医保管理漏洞。同时,也要创造更好的监督举报条件,扩大多元化监督力量,鼓励内部人“吹哨”,并对有关骗保人员加大处罚力度,让那些妄图钻空子的人无处遁形,助力压缩骗保空间。
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医保骗保行为的认识,增强法治意识,让广大民众明白医保骗保除了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也会对自己的医疗保障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因为药品安全问题有损身体健康,从而自觉不向药贩子随意买卖“回流药”,共同维护药品安全。
总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和舆论压力,才能有效遏制医保骗保行为的发生,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稳定,为人民健康福祉添砖加瓦,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