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里泡枸杞”是不少人的养生习惯。据央视财经报道,部分看起来鲜亮的枸杞,却是“硫超标”的“毒枸杞”。青海格尔木市以及甘肃靖远县都有商户使用对人体有害的焦亚硫酸钠对枸杞“提色增艳”,甚至给枸杞“熏硫黄”。有些商户为了节省成本,直接选用工业硫黄。央视记者检测了靖远县的枸杞样本,发现二氧化硫全都超标。
枸杞具有药用和保健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养生果”,而如今“养生果”却成了害人的“伤身汤”。枸杞的两大用途,都会因为硫黄熏而不仅不能治病救人、强身健体,却适得其反了:入了药的,可能没有治病的效果,雪上加霜;入了杯的,可能不能强身健体,危害无穷。目前,涉事的地方已经第一时间进行回应,表示将严惩不贷。
工业硫黄是一种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化工产品,含有大量的砷,对人体危害甚大,国家标准早就明确规定工业硫黄不得用于食品加工。硫黄熏枸杞,熏红的是枸杞,熏黑的是人心,不仅违背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准则,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肆意践踏。
面对硫黄熏制枸杞这样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是否还存在漏洞?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监管部门必须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对任何可能危害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都要进行排查和整治。从源头到流通再到消费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无死角、无盲区。遗憾的是,直到媒体曝光后,涉事地方的监管部门才出来回应“坚决查处”。媒体都能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为何就没有发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游戏”玩不得。
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蝇营狗苟”岂能成为经营之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商户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惜采用非法手段进行生产经营。然而,这种短期行为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更会对自身的品牌和声誉造成长远的影响。做生意不能“蝇营狗苟”,只有坚持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原则,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信任。那些靠欺骗和违法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硫黄熏制枸杞事件不是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个案,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和法治环境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同时也呼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共同守护我们“舌尖上的安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