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办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规范借调干部”,主要规定不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严控向市及以上单位借调干部等。借调的初衷是为了加强上下级单位间的交流、提升借调干部的业务能力,推动阶段性重点工作。然而,近年来,个别地方在借调干部方面存在随意借调、过度借调、“借而不还”等借调乱象,已经背离了借调的初衷,不但削弱基层工作力量、增加基层负担,还易滋生懒政怠政,影响地方用人生态,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
违规借调乱象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是一些单位得了“借调依赖症”、成了“甩手掌柜”,也是一些单位编制结构核定不科学、缺乏“弹性空间”催生了借调需求,更是借调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为“任性”借调提供了生存土壤。根治借调乱象,是为基层减负的应有之义,必须把“强身”和“瘦身”有机结合,祛除思想认识的“病根”,破除唯上不唯实的“软根”,修补制度漏洞的“根源”。
根治借调乱象,须祛除思想认识的“病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引领行为、决定行为。根治违规借调,祛除思想认识的“病根”,强化机关作风建设是关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践行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积极激发个人履职活力、主动深挖个人履职潜力,深耕专业领域、苦练扎实内功、在其位谋其政,自觉祛除思想上的形式主义积弊、抵制懒政怠政现象。加强政绩观教育,引导干部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心怀“国之大者”,发扬斗争精神、涵养担当作风、磨砺斗争本领,厚植为民情怀,怀为民之心、谋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把勇于担当负责作为职业操守,自觉摒弃“出工不出力”等懒政怠政心态,齐心营造积极向上、担当作为的工作氛围。
根治借调乱象,须修补制度漏洞的“根源”。制度是管理的基石、行动的指南,根治违规借调,必须祭出制度“杀手锏”。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并完善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监督问责等配套制度机制,以消除借调的内在动因。完善干部借调制度、规范借调干部管理制度,明确借调的边界、条件、程序、期限、比例等要素,以及流程审批、监管责任和借调干部管理办法,列出违规借调“负面清单”及相应处罚措施,确保借调工作在符合中央政策规定的轨道上运行。建立健全干部借调监督举报、违规整治等方面制度,加大明察暗访、蹲点调研、定期检查力度,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谨防“有检查时清退,检查过后继续借”的应付式清退;纪检监察、组织部等部门要形成合力,联合监管、合力整治,用好通报问责“利器”,惩戒“少数人”、警醒“多数人”,让借调单位重视、警醒起来,规范人员借调行为。
根治借调乱象,须破除唯上不唯实的“软根”。陈云同志一贯主张“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秘诀”。基层领导干部面对违规借调要求时,必须秉承“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优良传统,坚决对“口头借调”、非必要借调等借调乱象说“不”,破除只唯上不唯实的“软根”。不唯上级领导马首是瞻,不迎合借调、主动“送人”,不把借调人员当作“搞关系、拉项目”的“快速通道”,避免让利益考量、权力竞逐侵蚀唯实的坚守。在“实”字上下功夫,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非借不可”的借调问题,从单位实际出发,秉持对上、对下负责的原则,把真正想锻炼、想进步的干部推荐出来、借调出去,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郑海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