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柔性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2024年09月20日16:07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大力推行“柔性执法”,为发展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法治环境,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实行容错机制,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目前,省级层面已推出30份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清单。

“柔性执法”,顾名思义,是相较于传统刚性执法模式的一种创新尝试,它强调的是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执法方式的灵活性与人性化,尤其是对轻微违法行为的处理不再是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通过教育引导、责令改正等方式,促使当事人自我纠错、主动守法。这种执法方式,不仅体现了法律的温度,更彰显了法治的深度——它不仅仅关注违法行为的惩处,更着眼于违法行为的预防与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对于轻微违法行为,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复杂因素,如疏忽大意、紧急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等,这些行为虽违法,但主观恶性小,且未造成严重后果。此时,采取柔性执法,不仅是对失范者的一种宽容,更是一种信任与引导。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法律是严肃的,但法律也是通情达理的。在合法尺度内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让失范者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与包容,从而激发其内心的规则意识,自觉主动地纠正错误,回归正轨。 

值得注意的是,“柔性执法”并非对违法行为的放任纵容,更非对法律尊严的践踏,它强调的是在执法过程中的平衡与智慧,即在确保法律底线不被突破的前提下,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及后果,灵活选择执法方式。对于轻微违法行为,采取柔性手段;而对于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严重违法行为,则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这种张弛有度、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既体现了法律的刚性约束,又展现了执法的柔性关怀,是法治精神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完美结合。 

安徽省的“柔性执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它启示我们,未来的法治建设应当更加注重人性化与智能化。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对柔性执法理念的理解与应用,不断完善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清单制度,让法律更加贴近民心、体现民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与精准度,实现执法过程的智能化、透明化,让公平正义以更加可感可触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柔性执法”实践,是对传统执法模式的一次勇敢突破,也是对法治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它让我们看到,法治并非冷冰冰的条文与规定,而是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治理艺术。相信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江竹轩)                                

编辑:杜若森  审核 :赵汉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